用进废退为什么是错的
虽然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在解释生物进化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但对于而言,这一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体育领域,对于生物功能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用进废退”的原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科学数据表明,经常活动的身体部位,肌肉和骨骼会得到明显的强化;心肺和血管经常受到刺激,其功能会不断提升;经常使用的关节韧带,其活动幅度也会得到改善。例如,乒乓球运动员的挥拍臂比另一侧长10厘米,马拉松运动员的安静心率可以降低到每分钟30次,举重运动员能够举起数倍于体重的杠铃,而宇航员经过专业训练,对失重、缺氧的耐受力远超常人。这些实际案例无不说明体育中的“用”对于人类的“进”具有重大意义。
体育对于的进步和进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机能以及运动素质上,还表现在技术技能方面。通过不断的锻炼,人们的灵活性、准确性、时空感、平衡度和控制力等都会得到提升。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大脑和系统的训练结果。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每年有2亿多人次需要接受运动创伤康复治疗,其中一些人甚至因此造成终身残疾。随着体育运动参与度的提高,类似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有些人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是盲目跟风,过度运动。例如,有人膝关节受伤、脚踝长骨刺、骨质疏松严重,仍然坚持运动,直到出现红肿、僵直等严重症状才就医。运动中的肌肉、骨头和跟腱断裂、突发休克甚至猝死等运动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令人心悸。
身体锻炼是一个消耗过程,需要得到及时、高水平的营养补充,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年龄较大或未经系统训练的人来说,物质和能量的合成速度较慢且不完整,更容易“用尽”,甚至可能导致机体提前报废。
健身、养生与康复的核心在于掌握适宜的运动负荷,讲科学、主客观相统一。也要循序渐进,避免冒进和操之过急。要在“用进”与“用尽”之间把握好一个度。锻炼不足没有价值,过度则会伤害身体,适得其反。
插画:由潘顺祺漫画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