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火锅,是人最为喜爱且流行的一种美食方式。它以操作便利、老少咸宜以及口味适应性广等特点,成为中餐序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无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是国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火锅的身影。

九州配图:鸳鸯火锅

在,火锅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口味,造就了各种不同分类的火锅。如清补凉火锅、麻辣火锅、鸳鸯锅等,而主流火锅则以涮羊肉、牛肉和牛肉丸、兔肉和兔头、动物内脏等为主。

很多人好奇,既然火锅在现今如此受欢迎,那么我们的祖先是否也吃火锅呢?火锅在古代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九州配图:麻辣火锅

实际上,火锅这种美食方式,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火锅的早期形式及其发展演变历程。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如果简单理解“火锅”为“用锅烧水烫食物吃”的方式,那么火锅的历史真的可谓源远流长了。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类似于火锅的“青铜鼎”、“陶罐”用于烫熟食物。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土的类似青铜火锅的,底部还留存有被加热过的痕迹。

九州配图:青铜鼎

从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出现了“染炉”、“染杯”、“斗”等,这些物件都是铜制的,在构造上主要分成三部分:中间是炭炉,上部放置盛放食物的杯,下部则是存放炭火的底盘。据此推测,这些小炊具应该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小火锅,类似于今天的单人火锅。

根据北齐的《魏书》记载,当时被称为“铜爨”的炊具就是一种用于“熟食”的铜制火锅。

虽然早期的火锅不一定像现在的火锅那样即涮即吃,但我们可以借此断定,“火锅”这一饮食方式在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

唐代时期的人们更偏爱“脍”(生鱼片)和“炙”(烧烤)的饮食习惯,对于火锅的吃法却极少提及。虽然唐人饮食花样繁多,但对火锅并不钟情。

然而到了宋代,火锅的这一独特吃法在民间却已十分常见。北宋时期,冬令之时在汴京开封的酒馆里,已有火锅应市。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描述了一种名为“拨霞供”的吃法:将切成薄片的肉放入热气蒸腾的汤水中稍微,再蘸上特制的调味料食用。可见当时的民间已有涮兔肉的吃法,与现代的火锅吃法十分相似。

如果说宋人是“涮肉火锅”的开山鼻祖,那么来自草原的蒙古人则是推动火锅历史发展的关键一环。他们将涮羊肉这一吃法发扬光大,并随着征服中原,在元朝时期涮羊肉火锅开始在华夏大地上普及开来。

到了明代,虽然关于火锅的文字记载较少,但从一些典故中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例如明代大才子杨慎年幼时参加的一场皇家宴会中,就有涮羊肉的火锅。

清代是火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满族人来自苦寒的东北,喜欢热乎乎的火锅;火锅在民间尤其是北方已经比较流行。两相融合之下,刷肉火锅甚至成为了清廷宴会的一道名菜。在盛大的“千叟宴”上,火锅都是绝对的主角。另外清代退位时也曾举办盛大的火锅宴席。据文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东来顺”羊肉馆的火爆也进一步推动了涮羊肉火锅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川渝麻辣火锅作为地方特色美食逐渐在全国流行起来。然而其历史并不长主要源于中原涮肉火锅传入蜀地较晚人食用辣椒的历史也相对较短因此结合而成的特色麻辣火锅历史最多不超过两百年据考证川渝火锅的早期发源地是四川泸州的“小米滩”。这里的人们喜欢在瓦罐中烧开汤水并添加辣椒花椒等作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吃法并逐渐传播开过一系列的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川渝麻辣火锅此外还有一些码头工人等对火锅情有独钟他们还将各种动物内脏放入火锅中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毛肚火锅等特色美食近现代的文化名流中也有很多人对徽州火锅情有独钟如著名文学家胡适便是其中一员他不仅在故乡徽州精心制作徽州火锅还多次招待好友品尝如今吃火锅已经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美食文化不仅在而且在汉文化辐射圈内的许多都受到了欢迎参考:《魏书》、《清代宫廷大宴——千叟宴》、《胡适先生二三事》等文献提供了关于火锅历史的丰富资料。

九州配图:胡适与徽州美食节活动盛景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美食圈海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