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为什么算的那么准
真正的眼界并非在于浏览世界的广袤,而是在于洞悉其深邃之处。就如同一台精细的X光机,穿透外在的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为何人们常常难以事物的内在本质呢?人们常说提升认知层次,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有未知的领域或盲区。
那么,何为认知盲区呢?每个人的认知都会受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学识、眼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仅能见识到事物的冰山一角。
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以生活中的例子为例,一个未曾体验过富裕生活的人,无法想象富人的生活情境。一个在陆地生活的人,无法体会在水中游玩的感受。生活在沙漠中的人,难以想象海边生活的惬意。古代的人,难以想象现活的场景。
早在战国中后期的庄子便指出:“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意味着,我们无法要求一个生活阅历有限的人去理解和想象超越其经验范围的事物。一个人若没有真正经历过某种环境,往往难以体会到其中的感觉和道理。
除了认知盲区,我们还需要警惕另一个影响看清事物本质的重要因素——懒惰。懒惰虽为人的天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基因决定的。
大脑是一个高耗能的器官,为了节省能量,它倾向于选择走思维捷径。在远古时代,为了生存,大脑发展出了一套节省能量的机制。当处于稳定状态时,便会开启“低能耗模式”,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维持机体运作。
人若长期处于无忧无虑的状态,缺乏挑战与刺激,便会逐渐进入低能耗模式,类似“躺平”的状态。这样,欲望逐渐降低,思维也倾向于走捷径。
过度依赖经验而忽视深入思考也会导致我们丧失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人们常常依赖经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大脑会陷入依赖惯性思维的困境,遇到问题时懒得思考,长此以往,脑子便会逐渐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
有句古话说得好:“明眼人看事,一眼就能看穿。”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唯有具备洞察能力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洞察力强的人具备一些共同特质: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心态、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