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珠为什么不值钱


从清代的画像与流传至今的文物中,不难发现,即使是同一品级、甚至职务相同的,他们所穿的官服胸口的图案也各有千秋,这一现象令人不禁好奇。

在清代,一品的补子是最引人注目的。虽然一般认为官服是统一发放,样式应当一致,但实际上,同样是一品,他们所穿的朝服胸口所绣的仙鹤图案却各不相同。例如,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和珅、刘墉和张廷玉,他们的朝服上的仙鹤姿态各异,甚至红日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江崖祥云也不尽相同。

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清代的朝服并非统一派发,而是根据的职位,由他们自己购买、租赁或请人制作。只要补子的图案符合规定,如仙鹤和红日,并呈现出适当的姿态,就可以刺绣在朝服上。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武官。

清代的着装具体分为官帽、外衣、朝珠、朝靴,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要求。但只提供样式模板,具体的官服则由自己制作。即便品级相同,每位的官服都可能有所不同。

补子的制作成本较高,三品以上的补子需要花费大量的白银。由于裁缝铺和裁缝的不同,绣出的成品也会有所不同。在电视剧里,那些挂印或告老归家的把官服叠放整齐放在大堂案桌上的情节,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到了清代后期,出现了可以替换的补子。它们被绣在一块布上,然后用针线缝制在朝服上。随着职位的改变,可以随时撤换。至于补子的形状,如果是圆形就是皇室成员所用,如果是方形则是大臣所用。

再来说说清代的朝珠。朝珠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早是从孝庄太后及后宫开始佩戴。皇太极及顺治朝的并不佩戴朝珠。康熙年间,文官四品以上开始佩戴朝珠。到了乾隆二十八年后,规定改为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方可佩戴。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如皇家大寿时,品阶不够的也可以临时佩戴。

清代的官服文化十分复杂多样,从官服的制作到佩戴朝珠的规定,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定得到了放宽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