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大为什么叫金多情


在常州市马山埠八十六号,曾有一座古老的瓦屋,这里是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仲则)的书斋“两当轩”旧址。这座故居见证了黄景仁的一生,如今修葺一新,成为一座封闭式的四合院。院内现存有轿厅、厅、花厅后屋及东西两侧厢房,西厢房即是诗人的书斋“两当轩”。

黄景仁,字汉铺,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江苏常州人,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他诗名卓著,与王昙并称“二仲”,与同窗挚友洪亮吉为诗坛双璧。他的诗歌大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也能写词。

黄景仁的诗歌继承了屈原、李白的浪漫传统,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创新,形成了“神韵义理,沈峻刻炼”的独特风格。他的诗篇带着屈原、太白的瑰奇旷逸,在豪放的气势中杂以简丽的语言,具有浪漫色彩。

黄景仁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浪游中度过,他的许多著名诗作主要是在浪游中创作。他年轻时就曾饱览九华、涉足匡庐,泛舟彭蠡、游历洞庭。名山大川的陶治,使他的诗文更显隽逸,才思更为敏捷。

黄景仁的诗名传遍大江南北,人们赞叹他的才华,同情他的境遇。他的诗篇如“心似莲子常含苦,愁如春蚕未断丝”,反映了他的困苦抑郁的心情。即使在他客居京师、怀才不遇、尝尽了人间凄凉时,他依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哀伤、凄凉、幽怨和迷惘。

黄景仁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还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家。现代文学家如郁达夫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瞿秋白更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黄景仁的诗中汲取了力量。

尽管黄景仁早逝,但他留下的优秀的诗、词、篆刻,是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他的诗歌和人生故事,激励着后人追求梦想,勇往直前。正如凭吊李白的诗句所缅怀的那样:“有才如君不免死,我固知君死非死”。

希望这篇文案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