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为什么吃自己的腿
多年以前,在我居住的小区,每当入秋不久,我总能看到一位老汉推着自行车卖蝈蝈。那自行车是老式的,后架上插着两根木棍,上面挂着上百个小笼子,仿佛一座五彩斑斓、热闹非凡的花园。每个小笼子都编织得十分精致,用秫秸皮纵横交错,形成许多小巧的窗口,令人一见便心生喜爱。我也曾购买过一只蝈蝈,将其小笼子挂在阳台的晾衣杆上。
对于蝈蝈,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它是北京的秋虫,每当蝈蝈的鸣响起,便仿佛为北京的秋天增添了几分韵味。这只蝈蝈的外形十分可爱,翠绿的翅膀、肚皮和眼睛,触须纤长而碧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这只蝈蝈逐渐熟悉。每当我走近时,它便会伸出触须左右摇动,绿色的大脑袋从窗口探出头来,用那苍绿的圆圆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我。当我触碰它的触须时,它会敏捷地缩回去。有一天,下班晚归的我打开,发现悬挂的蝈蝈笼子竟然自行滑动,如同缆车般缓缓移到我的面前。我惊讶于这小生灵的灵巧,它居然能带着小房子自由运动。我迅速塞给它一片葱叶,它毫不犹豫地接受,仿佛饿极了。平时它总是慢条斯理地咀嚼食物,那天却像享受盛宴般狼吞虎咽。
每当看到蝈蝈享受美食的模样,我便会陷入遐想。这精致的小房子既不大也不小,恰好能让它在其中转身。是否应该将它从小房子中放出?放出来后又会怎样?或许它会留在阳台享受美食,或许寻找自己的乐土而去。离开阳台,它或许会遭遇许多危险,但它总会有应对的办法。想起一篇介绍澳大利亚“黄翅蚱蜢”的文章,当这种蚱蜢遇到惊扰时,会跃向高空并露出鲜艳的后翅,吸引敌人。我的这只蝈蝈是否也有这样的本领?或许吧。蝈蝈、蚱蜢、蟋蟀本是同类。
随着秋风渐紧,冬天的脚步也日益临近。温暖的阳光不再持续。阳台已不再适合蝈蝈居住。友人建议我为这只长翅膀的跳跃者更换住所,将秋天的别墅转为冬天的温室。我虽理解这个建议,却无法做到。身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无法保证在上班时间,我的蝈蝈兄弟因温度适宜而高歌时,我该如何向领导解释?
时代变迁,人们对昆虫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圣经》中关于食物的条例中记载了哪些昆虫可以食用,哪些不可食用。蝈蝈虽与可食用的昆虫如蟋蟀相似,但在上帝的食谱中并未提及。尽管如此,有人仍会好奇:这些可食用昆虫究竟有几条腿?是四条还是六条?在我看来,它们不仅有四条小腿用于爬行,还有两条大腿用于跳跃,当然是六条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被它们的歌声所吸引。
现实中,我的蝈蝈的歌声日渐稀少,对葱叶等美食也不再热衷。我必须为它寻找一个温暖的新家。我将它和它的小房子转移到卫生间,以躲避严寒。晚上则点燃油汀,让它的小屋靠近取暖。有一天,气温骤降,我担心温度过高不利于它,便将它的小房子放得稍远些。第二天却发现它带着小房子搬得更近油汀了。这蝈蝈难道能背着房子飞翔?或许它只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那房子对它而言更像是一座囚笼。如果我和这个带囚笼的歌者换位,我能否拥有这样的智慧与力量?我无法确定。过了几天,它又进行了一次迁徙运动飞得越来越远越来越近油汀但次日当我向它问候时它已经悄然离去它的绿色大眼睛不再闪烁了
哦歌者你这带着囚笼的歌者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之歌也让我思考了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