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老是抓头发


在课堂之上,你是否常常因为某种难以名状的不安而感到心神不宁,不自觉地做出咬指甲或是其他小动作?在工作汇报或是关键时刻,是否觉得如坐针毡,感觉背上有芒刺般的存在,让双手不由自主地拔起头发?或是在某些深思时刻,你会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烟海之中,嘴里不自觉地咬破了口膜?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行为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一种被称作“专注于身体的重复”(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简称BFRB)的体现。这些行为在医学界已经有了专业的定义和分类,例如咬甲癖、拔毛癖和咬颊症等。它们可以被归类为症或精神性皮肤病的一种表现。除了我们常见的咬指甲、拔头发和咬脸颊之外,抠皮肤、抠鼻子以及按指关节等行为也都被纳入BFRB的范畴之内。

那么,这些行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研究发现,当个体受到过度的刺激或者是刺激不足时,就可能会产生拔毛癖等行为。当个体感到无聊或是焦虑时,可能会通过拉扯头发、皮肤或咬指甲等行为来分散注意力,缓解内心的压力。而当个体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时,这些行为则可能成为他们平衡情绪的一种方式。更进一步的讲,患有BFRB的个体其平衡内部压力水平的系统机制可能出现了故障。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个体在努力调节身体内部感觉失衡的一种尝试,是一种特殊的“求救信号”。

若要确诊是否患有BFRB,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其归为及相关障碍的类别。要确诊需满足以下四个标准:重复行为导致身体受损、对社交功能造成显著损害、患者尝试减少或停止这种行为,以及其他生理疾病或精神障碍无法解释这种行为。如果你只是偶尔出现这些行为,并没有损害健康或达到无法自拔的程度,那么不必过于担忧。

那么如果你确实存在这些行为又该如何呢?尝试习惯逆转治疗或许是一个好方法。这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替代行为来治疗BFRB。具体包括自我认知、找到替代行为、奖励制度和练习巩固等步骤。学会调节情绪也是关键,可以尝试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放松技巧,并培养兴趣爱好,让积极情绪充满内心。

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性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着深层的身体或心理问题。了解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