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斯的abc理论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触发自己情绪的节点。在这些节点之下,人们的情感或是短暂或是持久地受到影响,从而对日常事务的处理和人际关系带来不小的影响。那是什么造成了人们如此陷入情绪中呢?在此不得不提的就是心理学的普遍认知:情绪ABC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埃利斯所提出的。它认为,特定的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如同一把钥匙,能够触动个体内心的信念(Belief),并进一步产生价值判断,最终导致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的产生。如何理解这一过程呢?

以小张的例子为例,当他在与同事沟通时,同事指出其方案存在不合理之处。小张表面平静,但内心却感到生气,并逐渐减少了对同事的回应。乍看之下,这似乎与日常无异,但深入探究小张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他持有一种价值观:他人提出质疑便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否定和不友好。这种观念驱使他产生了生气之情。

那么,我们应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来调整自身情绪呢?我们意识到,产生情绪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激发事件本身,而在于个体对事件的价值观判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同样是期末考试未及格,小王可能无所谓,而小杨却可能感到心如刀割。

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难以轻易改变。若我们希望不被情绪左右,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不对事件做出价值评判。也就是说,当应激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带入自己的价值观去面对,但不应做出绝对化的评价。因为世间万物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理解。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践起来或许会有许多困难。这里给出三个小建议,希望能帮助你避免陷入价值观的束缚:

1. 不提绝对化的要求。对待人或事,不要执着于非黑即白的选择。在恋爱关系中,不必坚守非君不嫁的观念,认为只有某个人才能给你幸福。

2. 避免笼统概括评价。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例如,在演讲比赛中失利没有获得奖项,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一次的失败不能定义你的全部,人生路还很长,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草率下结论。

3. 避免极端想象的产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不要总是往极端方向去想。比如,一次考试失利不代卯着人生的终结;一次晋升失败不代表未来无望,也不代表他人会鄙视你。这些极端的想象往往是不必要的负担。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你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逐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解。期待与你一同探讨、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