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的兄弟闽南语谐音
Cue的魅力与语言交流的交融
“Cue”这个词,颇具趣味。在英语课本中或许不常提及,但在日常中文对话中却常被融入。如“最怕老师上课cue我”,“诶,你别cue我,我啥也不知道”等说法。
Cue作为动词,意味着“给(某人)提示或暗示”,而作为名词,则联想到戏剧舞台上的提示、暗示。追溯其词源,有可能源自剧本上的qu这个记号,qu是拉丁语quando(意为“何时”)的缩写,意在告知演员“该上场了”。举两个实例说明:
例句一(名词):She stood in the wings and waited for her cue to go on the stage.(她站在舞台两侧等候上台的提示。)
例句二(动词):Can you cue me when you want me to begin speaking?(你开始讲话时能给我个暗示吗?)
谈及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众多汉语常用词背后都有着外语的语源。如“巴士”、“麦克风”、“吐司”、“的士”等都是音译自外语词汇。
历史记载,英语在1630年代传入,初时为贸易所需,在广州和等地出现了混杂语言——皮钦英语。有趣的是,皮钦英语中的某些词汇,如pidgin,本身就是音译了当时广东人对英语单词business的发音。皮钦语是一种简化口语,用于不同语言人群间的交流。
而中文对英语的影响亦不可忽视。交流中,彼此的语言互相渗透,留下了对方的印记。现今英文中有些表达,虽无法用语法知识解释,却有着很鲜明的中文语法特征。例如“no can do”、“no pain, no gain”以及“long time no see”等短语,都展现了中英语言的交融。
再谈汉语中的外来词,与英语借入汉语语法不同,汉语也从外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比如“巴士”、“的士”等就是这种方式的产物。过去,在珠三角流行的皮钦英语中,就有许多粤语词汇的音译,如“catchee”、“too muchy”等。皮钦英语在上海流行时,也融入了一些当时上海人的粤语词汇。
语言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沉浮。皮钦英语在19世纪末逐渐式微,随着标准英语的普及而少有人使用。语言的魅力在于其不断演变和交融。或许将来,中式表达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也会被收录进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