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其实离我们生活超级近!


没错,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虽然诞生于实验室,但其原理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离我们超级近!想想看,我们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一开始可能需要好几次才能彻底清醒,这是因为声音(闹钟铃声)这个中性刺激,在反复与“起床”这个无条件刺激(比如阳光照进来、身体自然醒)结合后,就成为了能够独立引发“清醒”这个反应的条件刺激。我们看到红绿灯由绿变红,会下意识地停车,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因为交通规则(无条件刺激)长期与“红灯亮”这个信号(中性刺激)配对,使得“红灯亮”单独出现时,就能引发“停车”的反应。

我们吃到某种食物后感到不适,下次再看到类似的食物或闻到其香味,可能就会感到恶心,这也是经典的条件反射。甚至我们的情绪反应,比如看到某个场景或听到某首歌会突然难过或开心,很多也是长期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广告商常常利用这一点,将产品(中性刺激)与美好的画面或音乐(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目的是让产品本身成为能引发购买欲或好感的条件刺激。所以,可以说,条件反射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反应,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