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文化寓意是什么


自古至今,冬至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亦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凤丽表示,冬至又被称为长至节、亚岁等。在古代,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新年。

冬至被视为岁时之始,自汉代起便有庆祝冬至的传统。民间有饮冬酒、食汤圆、祭祖先、拜贺长辈的习俗。

一个充满寓意的日子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冬至是阴阳转换的重要节气,代表着自然的周期性变化。邵凤丽解释说,冬至的萌芽可追溯至殷商时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计算时令的基准。

《尚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其中“日短”指的就是冬至,即一年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在《汉书》中,有言:“冬至阳气初生,君道增长,故应庆贺。”人们认为冬至过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新的一轮节气开始,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

比如在古代,民间会有歇市五天的传统,以欢度此佳节,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新年。

冬至如同新年

正可谓“冬至大如年”。若冬至处在新旧交替的时节,那么它自然就具备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而冬至的许多习俗、仪式恰恰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情感体验有关。

邵凤丽说,冬至不仅是时令的标志,还曾长期被视为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有着“亚岁”“冬节”“长至节”之称。实际上,在上古时期,冬至便是新年。

在历法时代之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将冬至作为一年循环的起点,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冬至时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祈求福祉。这是因为古代的冬至月曾长期作为岁末或岁首之月。比如殷代年终大祭“清祀”便是在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举行。

自汉代改用夏历后,尽管岁末大蜡移至十二月,但无论是孟冬、仲冬还是季冬,作为年终祭礼的祭祖典礼始终在冬至前后进行。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京师非常重视冬至节。这一天人们会更换新衣、准备饮食、祭祀祖先。民间将这种冬至祭祖的活动称为“祭冬”或“拜冬”。

饺子与汤圆的记忆

“若想冬季平安无恙,就须端起饺子碗。”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每到冬至,家中总会吃一顿饺子。

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回乡时正逢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乡亲们的耳朵因寒冷而被冻伤,深感心痛。于是他让弟子搭建医棚,将羊肉、辣椒及一些驱寒材煮成食物分给乡亲们食用。

很快,乡亲们的耳朵得到了治疗。此后每逢冬至人们便仿效此法制作食物,于是形成了吃“捏冻耳朵”(即饺子)的习俗。

邵凤丽认为对于一些北方家庭来说吃饺子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除了饺子外冬至还有吃汤圆等多样化的美食传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非常盛行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数九”与消寒图

时光流转古人发明了许多应对寒冬的娱乐活动。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人们常在冬至日开始数九直至八十一日为寒尽。”

邵凤丽介绍说自宋代起“九九歌”便广为流传。虽然南北地域差异大但冬春交替的时间记录方式却是一致的。唱着“九九歌”人们一步步走出冬天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九九消寒图”则是古代闺阁女子、文人雅士以图画形式标记时间流转的方式之一染梅和填字是最流行的两种方式。还有一种涂圈的方式将八十一个圈分九行九列每日涂一圈的位置根据天气情况而定如晴天涂上半部阴雨涂下半部。

“数九”通常从冬至开始若冬至是阴历单数则从当天开始算起若是双数则从次日开始计算。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数九”是一种文化的创造邵凤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