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界什么同的成语


来源:

旗袍,历来是国际设计大师汲取灵感的时装来源之一。如右图所示,圣罗兰在1977年推出的“系列”受到其启发;香奈儿的一款以旗袍为灵感的长裙;拉夫·劳伦的2011秋冬系列,背后的蟒纹设计和镂空裁剪都充满了神秘感。

提及《花样年华》,观众们总会回想起张曼玉身着各式旗袍的形象。在电影中,张曼玉的二十多套旗袍不仅展示了角色的情感变化,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感的象征。旗袍的魅力在于其能精准地捕捉并展现女性的身姿。

近些年,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尝试穿旗袍,像州的高中生凯齐亚·达姆,她在毕业舞会上穿着一件红底绣金的旗袍亮相,一时间风头无两,更在社交网络上引议。这并非个例,好莱坞明星格蕾丝·凯利、妮可·基德曼、詹妮弗·安妮斯顿等都是旗袍的忠实粉丝。

旗袍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旗袍源于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装。满族人穿着的旗装,展现了清朝标准的宫廷风格。早期的旗袍款式较为宽大,装饰繁复,如花边袖口和牌楼式的假髻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初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变化,旗袍逐渐演变出新的样式。一些留学归国的年轻学生将国外服装元素与传统服装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装束,被称为“文明新装”。这种装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旗袍样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名为“旗袍”,但其与满族服饰的关系并不大。旗袍的诞生更多地与城市生活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紧密相关。它吸取了西洋服装的裁剪方法,是东西方服饰文化结合的产物。

自上世纪20年代起,女性开始大规模穿着旗袍。这主要与女权运动相关——当时的旗袍多以男式长衫为蓝本进行改良。这也就不难理解,在英文中,旗袍的一种翻译就是“cheongsam”。

制作一件好的旗袍,需要经过多次精准的测量和繁复的工艺流程。通过“镶、嵌、滚、宕、盘、绣、贴、绘、钉”等工艺,以及精确的裁剪和缝制,一件经典旗袍方能诞生。其图案和纹样也极为丰富,从传统的梅兰竹菊、龙凤图案到抽象的几何图形,无不展现出设计师的巧思。

旗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其适合东方女性的身材,更因为其不断适应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而变化。无论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繁华都市中,还是在如今的时尚舞台上,旗袍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

各类年代剧的热播也让旗袍重回大众视野。《大雷雨》、《碧落》、《秋海棠》等沪剧作品中,女演员身着旗袍的造型成为了剧中的一大亮点。电影《胭脂扣》中,梅艳芳所饰演的角色也因旗袍的衬托而更加生动。章子怡在综艺节目中重现《胭脂扣》片段时,也特意寻找了两套旗袍来穿,可见旗袍在影视剧中的重要性。

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张曼玉、陈数、章子怡还是周迅、董洁等,身着旗袍的形象都成为了观众难以忘怀的经典画面。婀娜、移步生香,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旗袍在时装界的特殊地位与其古典韵味密不可分。与现代千篇一律的服装相比,旗袍更能凸显出女性的曲线美和优雅气质。借助影视剧的传播,旗袍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但其真正的魅力却在于其能在百年沉浮中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