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评论800字


昔日困顿不觉夸,今朝放达心无涯。春风得意驰骋时,一日赏尽长安花。

这首诗令我思绪万千,仿佛看到古代文人高中之后,那辉煌的一刻。他们身披红花,骏马疾驰,展现出无比的意气风发。这首诗也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科举制度下人们通过考试追求人生巅峰的情景。

相较于以往的用人制度,科举制度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改进。它通过才学选拔栋梁,打破了常规的血统继承制度,为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出路。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报效,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科举制度也不例外。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极具讽刺意味的笔触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这部小说以当时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些文学知识分子在追求科举功名的道路上走上了歧路。

《儒林外史》主要围绕三个中心思想展开。

1. 科举制度下诞生了许多才不配位的庸才。

2.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危害社会的蠹虫。

3.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还成为了礼教的帮凶。

以苏轼为例,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在故事中,范进等人的知识水平却令人堪忧。他们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为了所谓的名利,他们甚至让自己的妻子和母亲饿肚子,这在现代社会看来是极其荒谬的。

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栋梁之才,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文学知识分子却陷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困境。我们不能仅仅读书,更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孔子的教育理念就是“学行一致”,即将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然而范进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科举制度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我们也继承了科举制度留下的诟病。例如“高不成、低不就”正是现代很多年轻人面临的社会问题。

错不在范进们,而是时代塑造了他们。当一种思想深入时,对人的行为阻力就会增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能够高谈阔论,但终究也会因为自身行动能力与社会常识问题而成为“纸上谈兵”。

例如匡超人原本是朴实忠厚的农家子弟,但在偶然的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提拔后,为了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而变得虚伪和冷酷无情。他开始吹牛撒谎、以怨报德、假造文书、停妻再娶等行为都了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人性的丑态。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着更加美丽诱人的诱惑常常也会有人。

再看辉虽然不追求名利但却深受礼教的侵蚀。在女儿死后他不仅没有悲伤反而赞成女儿的决定并规劝阻拦的婆家人最终导致女儿而亡这令人感到十分唏嘘不已。这让我们看到了礼教下的悲剧人物形象以及它对人们的深刻影响。

回顾历史上的爱情悲剧以及礼教带来的危害我们无不感到社会的冷漠和礼教的危害性。这些悲剧人物都成为了礼教下的而礼教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深刻的以至于现在我们或多或少还遗留着一些“重男轻女”“盲从”“道德”等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严监生那样吝啬到极致的人物也有各种各样的污吏如“王惠、汤奉、张静斋、严监生兄弟”等他们一一展现在作者笔下作者认为科举制度下造就了一批社会蠹虫危害着整个社会。从明朝时期延续下来的一股歪风加速了儒林的衰落社会的同时也表达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卑微与无奈。

当然儒林中也不乏有王冕那样淡泊名利的隐士他反对八股取士。王冕的“嵚崎磊落”品格是作者最为崇尚的他对功名富贵看得很淡薄。这告诉我们对于书中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来加强见解与经验这不仅对科举制度实用那么对于我们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