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的寓意和道理
作者:刘郎(资深京剧艺术编导与评论家)
在京剧艺术的海洋中,每个人的欣赏点都有所不同。例如,当代的唱腔艺术中,我常常为耿其昌先生的声音所吸引。他的唱腔有一种特殊的雅致,多年聆听下来,我对此深感赞赏。而以此成语为题,除了耿其昌先生的艺术造诣外,还有更多因素让我着迷。
耿其昌先生的音像作品不胜枚举,然而这些作品都不能与这本《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相提并论。因为这本书,几乎浓缩了耿先生六十余年艺术生涯的精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本精选集中,每一段唱腔之后都有耿其昌亲笔所写的《一席话语》。这些文字虽然篇幅简短,但都饱含深情与记忆。
以《沙桥饯别》这一段为例,耿其昌详细地记述了自己学习这段唱腔的经历:“这段戏我曾从李世霖、刘增复两位大师处学得。二十多岁时,王瑞芝先生亲自教我‘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的唱法。在加入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后,我经常在王先生那里练习唱腔。王先生为我传授了许多老戏的唱段,即使在‘’期间,他也允许我们练习老戏的唱段以提高现代戏的演唱水平。”
在《一席话》中,耿其昌以真实的细节记录了唱腔的来源、流派的差异以及他的学习过程。书中提及的前辈如王瑞芝、谭元寿、马长礼等先生的形象,尤其令人感动。粗略统计,按照唱腔的排列顺序,书中提到了30多位老师的名字,这充分体现了耿其昌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中还收录了一张耿其昌少年时期与启蒙老师陈斌雨先生的合影。照片上,耿其昌正认真地做着造型状,陈斌雨先生在一旁悉心指导。这张珍贵的照片不仅让人回想起60年的时光流转,更让人深刻体会到代际传承的重要性。
耿其昌在京剧界担纲过众多经典剧目,无论是轻松愉悦的《游龙戏凤》,还是声情跌宕的《四郎探母》,他都表现得游刃有余。而他的成功背后,离不开那些默然付出的前辈们。他与的合作更是久负佳评,即使在没有青衣配戏的情况下,他也能独当一面,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表演。
这本《耿其昌京剧唱腔精选》不仅收录了五张唱腔光碟,而且现在大多数唱段都可以通过手机收听。只需简单操作“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就能欣赏到耿其昌的高品质环绕立体声唱腔。正如我时常所做的那样——聆听耿其昌从前辈那里继承而来的美妙旋律,同时联想到京剧所创造的遥远时空和深厚底蕴。
《京剧瑰宝:耿其昌唱腔集萃》耿其昌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品
《光明日报》2023年7月5日 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