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红包上写什么贺词
关于教师行为的反思
近日,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一则消息引发了公众的关注。有网友反映,某高中复读班的班以班长的名义向学生索要升学宴红包。据聊天截图显示,红包金额的分配具体到了班和科任老师,甚至还包括了老师开车去参加升学宴的油费补贴。这一事件在修水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这一事件中,班借班长之名在班级群内公开索要红包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关于严禁教师参加“谢师宴”“升学宴”的相关规定,更是对师德师风的严重冲击。其裸地列出索要金额的行为,让跌眼镜,难以与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形象相联系。
毕业季期间,“谢师宴”“升学宴”往往盛行。这种原本出于感谢师恩的活动,如今却逐渐演变成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家长和学生常常需要为此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
门历来对此类现象持零容忍的态度。无论是发布的《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还是教育系统加强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八不准”要求,都明确禁止了教师参与任何形式的谢师宴以及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品礼金等行为。
事实上,不仅在教育系统,每到中高考结束后,各地方都会发布严禁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的。一些地方还会对员和公职人员有更严格的限制,并对违规操办者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去年,河南某地的两位教师就因参加“谢师宴”受到了警告处分。
尽管有如此多的规定和倡议,但在某些地方,“宴师”之风仍盛行。有学生称在修水县,给老师包红包是当地的习俗。涉事班也表示,因为家长一般不会给补习班老师红包,所以想代为请求,因为“老师也不容易”。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师的收入水平是否与他们的付出相匹配?
据了解,江西修水县曾是级贫困县,虽然已于2020年脱贫,但当地教师的收入水平可能并不高。但这并不是他们向学生“伸手”的理由。即便老师的生活并不富裕,也不能以此为由向学生索要财物。这样的“公开要求”无疑会给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增加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负担。
对于那些将“升学宴”“谢师宴”视为“习俗”的地区,更需要花大力气去扭转这种不良风气。门应当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教师不能仅仅止于通报批评,而应采取实质性的规范措施。例如长沙市将此类行为纳入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对于情节较重的教师,年度考核将无法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
目前,修水县纪检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希望这一事件能给大家一个警醒——主动拒绝“升学宴”“谢师宴”,让尊师重教的精神重回人心。实际上,师生情谊的表达和延续有更多妥帖的方式。学校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以书信等形式表达对老师辛勤培养的感激之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肩负言传身教责任的教师们,应当将毕业季视为送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主动端正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们走向下一段人生旅程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