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要素解读与专业名词释义
一、交期与相关概念详解
交期(Delivery)要素
D-1 交货期限规定:指订单或生产计划中约定的完成日期。
D-2 交货不准时的处理措施:应对措施及解决方案。
D-3 运输条件说明:货物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方式及要求。
D-4 供货能力与稳定性分析: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持续供货的稳定性评估。
D-5 供货优先级排序:根据需求紧急程度对供货进行优先级排序。
D-6 交期缩短的改善策略:如何有效缩短订单的交货时间。
D-7 供货数量弹性管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货数量的灵活性。
D-8 规格变更的换货:产品规格变更后的换货规定及操作流程。
前置时间(Lead Time)定义
前置时间指的是从采购订货到实际交货的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它包括行政作业、采购原料、生产制造、运送、验收与检验等各个环节的时间。
关键术语解释
根据不同行业及专业词典的定义,前置时间有时也被称为生产周期或物流周期,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概念。
二、交期管理核心要素与策略
交期基本构成
交期管理涉及行政、采购、生产、运输、验收等各个环的前置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影响整体交期。
影响交期的主要因素
需求与产能的匹配、需求形态变化、产品复杂性、供应商策略以及运送距离等都是影响交期的重要因素。
有效管理交期的策略
1. 降低供应商接单变异性,稳定订单流程。
2. 缩短整备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3. 解决生产线上的瓶颈问题,提升产能。
4. 优化运送时间,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延误。
5. 降低行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6. 实施准时制采购,确保物料及时供应。
三、供应商管理与合作策略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实施
通过供应商派驻人员、电脑系统连线等方式,实现物料计划及补充工作的自动化,以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库存周转率。
确保供应商如期交货的措施
1. 建立良好的供应商伙伴关系,实现共存共荣。
2. 制定合理的采购供货时间表,双方共同遵守。
3. 鼓励供应商缩短前置时间和周期时间。
4. 加强内部沟通,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5. 了解彼此的需求和产能,以便更好地协调和安排生产。
6. 鼓励供应商转变观念,从销售导向转为客户需求导向。
7. 简化采购流程,提高沟通效率。
8. 公平合理地分担风险,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9. 准备替代零件来源,以应对紧急情况。
10. 对屡次延误交期的供应商采取加重罚则,同时对准时交货的供应商给予奖励。
四、交期管理操作实务与技巧
采购交期的管理实务
1. 及时与其他部门沟通,让更多人了解交货期的困难和挑战。
2. 要求供应商填写“交期跟进表”,以便及时跟进和催促。
3. 对物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以便评估生产进度。
4. 与供应商的跟单员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生产情况。
5. 出现品质或相关异常时,及时协助供应商解决问题。
6. 当供应商备料不足时,积极协助其寻找解决方案。
7. 根据物料的紧急程度和交期要求,与内部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8. 加强交货前的稽催工作,提醒供应商及时交货。每天定期浏览检查《到货明细表》,有目的地与供应商进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