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塞勒三大理论
《错误的行为》与现实世界的碰撞
一、引言
理查德·塞勒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于2017年被授予经济学奖。他的三部曲《错误的行为》、《助推》、《赢家的诅咒》中,特别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性,旨在提高经济学理论的预测准确性。本专题将简要介绍《错误的行为》中一些经济学常识的观点。
二、人的非理
1. 理性人真的理性吗?
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假设是最优化+均衡。普通人往往难以解决最优化问题,并且带有偏见。在实际行为过程中,机会成本变得模糊,禀赋效应凸显。人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事物比别人拥有的同样的事物更有价值,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2. 价值函数与损失厌恶
人们在面临获利和损失时,反应大不相同。当面临获利时,人们往往不愿冒风险;而当面临损失时,人们则变得敢于冒险。价值函数曲线表示了这种差异,损失部分的曲线比获益部分的曲线走势更加陡峭。这意味着损失造成的伤害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在市场暴跌时,人们成了风险爱好者;而在连续上涨时,则倾向于选择落袋为安。
三、心理账户与决策
1. 心理账户的运作
人们在管理金钱时,会对金钱进行分类,存入不同的心理账户。由于对不同账户有不同的估算和预期,人们会做出很多违反经济法则、非理性的行为。在投资上,每笔投资都会构成一个心理账户,导致投资者更关注每笔投资的涨跌,而缺乏长远眼光。
2. 自我控制的艺术
人们会表现出时间偏好的动态不一致性,即开始时的贴现率很高,随后不断降低,也被称为“现时偏见”。这导致人们在面对自我控制问题时,往往难以抵挡眼前的诱惑,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四、总体分析
总体而言,现实世界的人类行为与经济学理论中假设的人类行为相差甚远。人们容易受到心理账户、损失厌恶、现时偏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无论是在消费还是投资决策中,人们都需要清晰地认识这些行为习惯,避免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提醒我们,人的因素在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了解人的非理、心理账户、损失厌恶等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做出更理性的决策。我们也应意识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