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其内容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八条目。这些思想被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形成了重要的儒家学术基础。后经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的编纂,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儒家教育的经典。
大学的核心要义在于明确德行、亲近民众和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明确的追求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心性镇静,心性镇静才能内心安泰,内心安泰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枝节,有始有终。明白了这些根本和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行德政于天下者,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欲治理者,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欲管理家庭和家族者,必须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养品性者,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依此类推,直至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本。
二、“三纲八目”译文诠释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以使人们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方能有所得。每样事物都有其本末始终,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正大品德的人,首要任务是治理好自己的;要治理好,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依此类推,直到从自身的修养开始,一直到治理乃至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以修身养性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那么家庭、家族、乃至天下的治理都将变得不可能。
三、“格物致知篇”解读与译文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来获得知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通过长期用功研究,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达到知识的顶点。这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诚意篇”解读与译文
“诚意”的关键在于自我觉悟,不要自欺。要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漂亮的美色一样,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谨慎不苟,观察他人就如同能看到他的内心一样。
五、“正心篇”解读与译文
“正心”的前提是修身。心有愤怒、恐惧、喜好、忧患等情绪时都不能端正。只有心不在其他事物上,才能视而见、听而闻、食而知味。要修养自身品性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六、“修身篇”解读与译文
“修身齐家”的核心在于修身。人们对于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因此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必须先修养自身。很少有人能真正看到他人的优点同时又看到他人的缺点。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七、“齐家篇”解读与译文
“齐家”意味着治理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连家庭都管理不好,又怎能治理好呢?品德高尚的人自身做好了榜样之后再去教育别人,无德无行之人则是反过来要求别人而自己做不到。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会发现治理其实就是从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开始的一环扣一环的过程。
八、“篇”解读与译文
“平天下在治其国”强调治理的方法和原则可以推广到平定天下。在的人以身作则、推己及人地实行仁爱、尊敬、体恤等美德就能影响和带动百姓效仿从而平定天下实现之治所谓“絜矩之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平定天下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