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四大功能是什么


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刘余莉解读《群书治要》的深层含义

【礼制之要义,关乎人际之交往。决断疑难,明晰亲疏同异,昭显是非对错。】这句话亦摘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礼的功用,不仅在于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更在于决定疑难事情的合理处理方式,区分尊卑地位的差异,以及明确是非的界限。这是礼的四大主要作用。

首先谈及“定亲疏”。礼的首要作用,就是明确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其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在丧礼中的五服制度。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通过观察人们穿着的不同丧服,便能了解他们与亡者的亲疏程度。直系亲属所穿的丧服最为粗重,反映了他们与亡者的关系最为亲近,表达了深深的悲思。而与亡者关系越远的人,所穿的衣服则会越为细致,这就是五服制度在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中所起的作用。

在《贞观·论礼乐》中提到,礼并非从天而降或从地而生,而是基于人情事理的制定。其中强调了人道之首要,即敦睦九族的关系。九族的和谐亲睦,始于孝敬父母,由近及远。亲属之间有亲疏的差别,因此丧礼的规格也有所不同,都是根据恩情的厚薄来确定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礼在确定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的重要性。

其次讲到“决嫌疑”。礼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避免嫌疑,防止他人产生误解。例如,“一人不入古庙”和“两人不观深井”等俗语,背后都蕴礼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嫌疑和纠纷。再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避免给他人带来误会或疑虑而采取的行为准则。

在处理关系中,礼还有许多避免嫌疑的规定。例如,媳妇可以询问公公的健康状况,但公公不可随意进入媳妇的房间;子长母可以抱,但父不可抱女等。这些细致的规定都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如果遵循了这些礼的规定,我们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嫌疑。

第三个作用是“别同异”。礼也有区分地位、职责和关系的同异的作用。例如,师徒虽如父子般亲密,但仍有师徒之别。父母过世需守丧三年,而老师过世则需守心丧三年以示纪念和感激之情。这就是礼在区分同异中的作用。

最后谈到“明是非”。礼的作用还在于明确是非对错。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亲需保持威严以教育子女;祖可以弄孙但父不可弄子等都是礼上的规定和。这些规定不仅在家庭中适用,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其重要意义。如果我们不懂这些道理,等到孩子教育出了问题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们通过理解礼的作用和规定,就能对世间流行的说法和做法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它是对还是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这样不仅在家庭中保持了秩序和规矩,更使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转。如没有礼的约束和规范,社会将会出现混乱和不安定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