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开学感悟简短


开学在即,又到了学生们讨论如何优雅地讨要生活费的时候了。对于大一新生们来说,如何巧妙地获取所谓的“窝囊费”可是一门高精尖技术。

一些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们乐于分享他们的省钱。有的学生选择以退为进,有的则剑走偏方,还有的则营造危机感来达到目的。而家长们对此常常感到困惑,月初给的生活费,月中怎么就花光了?究竟该给多少合适?

近期,微博上的话题“准大一爸妈商量只给2500生活费”引起了广泛讨论。有的当事人觉得不够用,而有的网友则认为已经很多了。根据大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每月平均生活费在1282元左右,而74%以上的地区大学生活费超过1000元。另有调查显示,近3成在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600元。

具体到每个大学生,他们的生活费使用方式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500元左右,他们会根据恩格尔系数来决定生活丰富程度;有的学生则能将生活费投资到买书上或者参加各种活动中;对于那些生活费没有上限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享受生活,投资球鞋代购等。

也有一些学生会精心规划自己的生活费分配。他们知道父母的挣钱不易,所以不愿意让父母担忧。还有一些学生选择通过或勤工俭学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在家长给予生活费的问题上,有的家长选择等到孩子主动开口要钱,而有的则会主动关心孩子,避免触动孩子的“羞耻心”。其实,给多少生活费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它需要根据家庭条件和学校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来决定,更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开源节流来管理这笔钱。

像有些同学就是生活费0元大军成员,他们选择自己挣出“富二代命”。比如小敏同学,她利用校园内的工作和学校的勤工俭学体系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还善于节流,比如选择性价比高的套餐、比较不同品牌和店铺的价格和质量、养成记账的习惯等。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用存钱APP来帮助自己存钱。

无论是家长给予还是大学生自己争取,生活费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它不仅是一个数额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合理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只有当大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时,才能真正做到既不浪费也不亏待自己。这届年轻人开悟得早,懂得挣钱和存钱的重要性,这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