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


视频加载进行中,请稍候片刻

一、掌握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追述作者童年时期与一位长者(这里的长者可以理解为一位普通的保姆)之间的七段交往经历,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言谈举止粗俗、喜欢多管闲事的人物形象,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善良与热心。她帮助孩子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充分展现了她的真挚关怀与善良本性。全文透露出作者对这位长者的敬重、感激与怀念之情。

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主要介绍了长者的身份及其姓名,为后续的叙述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3-12段)简略描述了作者对长者的不满和反感,其中包括长者的一些不雅习惯和繁琐的礼节。

第三部分(第13-29段)详细描述了长者讲述的一些故事,特别是关于“长毛”的故事,以及她为作者买回《山海经》等书籍的过程,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第四部分(第30-31段)则是对长者的深深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长者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三、文章中的七件具体事情。

细读文章后,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七件事情:

1. "阿长"这一称呼的来源。

2. 阿长的"切切察察"习惯。

3. 阿长摆出的不雅睡姿,尤如"大"字型。

4. 阿长对作者讲述的各种规矩和道理,尽管令作者感到不耐烦。

5. 阿长讲述的"长毛"故事。

6. 阿长对隐鼠的处理。

7. 阿长为作者买来的《山海经》等书籍。

四、理解作者对长者的情感变化。

鲁迅对这位长者的情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起初作者对她的不良习惯感到憎恶和讨厌;但当她讲述"长毛"的故事后,作者对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隐鼠事件后敬意消失并产生怨恨;最后当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觉得她具有"伟大的神力"。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正是鲁迅对这位保姆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