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具体可以分为哪些类
当我们探讨某个词汇难以被理解时,通常会说这个词或其解释是“抽象”的。在日常语境中,“抽象”成了难以理解或解释深奥的代名词。但这样的解读并不完全准确地捕捉到该词的真正含义。让我们来深入探究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和起源。
在学术上,“抽象”是一个过程,指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特征。这一过程被称为抽象化,“抽象”对应的英文是“abstract”,源自拉丁文的“抽出(draw off)”的动作。以太阳和满月的形状为例,我们可以从这二者的形状中抽取出一个共同的特性——“圆”,这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此类翻译展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Abstract”只表达了一个“抽”的动作,但并没有指明从哪里抽取或抽取的结果是什么。中文中的翻译则明确指出了是从“象”中进行抽取动作。这里的“象”,除了代表具体的事物如大象外,现在更多地用来泛指一般的事物或概念。
进一步思考,当我们从多种事物中抽象出共性时,结果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否应该追问这个结果是什么?从上述的太阳和满月的例子中,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共同的形状——“圆”,这就是“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不同的“象”中抽出共同的“形”,即抽象得形。关于此,我们深入探讨了“象”、“像”、“形”、“相”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再谈关于抽象的理解。一些人可能会质疑,西方哲学中的abstract有时并不涉及到形状,例如从红色的苹果和红色的花中抽象出“红色”这个概念。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我们正借助科学工具将越来越多的现实事物视觉化,以更精确地传递信息。实际上,颜色已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仪器以可视的形式来区分。关于抽象得到的是否一定是“形”,或者说是否一定要是可视的,我们需要理解抽象化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活动,不仅仅是关于视觉的。它可以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中找到共同点或共性。
在讨论过程中,问题也随之产生:通过类似的方式抽象出的概念是否仍称之为真正的抽象?对于某些概念如“读物”,它就是通过主体与物的关系中的抽象概括而来的。这种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活动关系或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相”。汉字“相”反映了观察者与其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观察树木时,我们在思考它是什么样的材质或用途。“相”也代表了局部地查看或观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读物”这个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对不同对象与主体存在的相同活动关系进行抽象的产物。而这种活动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视觉化的景观,仍然可以归为“像”。“相”可以理解为在局部范围内通过抽象得到的一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