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型制作学生作品


古韵新辉,华夏建筑文化再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这些凝聚了五千年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在微缩古建筑模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比例精确至1∶50,甚至1∶100。

在固安县牛驼镇的琉璃村中,张家五代人历经岁月沉淀,代代相传,以匠心独运的技艺,将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重现在世人眼前。

张氏家族,以木工技艺闻名,塑阙斋便是他们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象征,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中,张咏作为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肩负着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的重任。

自17岁起,张咏便跟随父辈学习木工技艺,18岁时便独立复制仿古建筑为模型。十六年间,他遍历省内外古建筑,记录每一处细节,以一双巧手复刻了包括释迦塔、万春亭在内的两百余件精致逼真的古建筑模型。

2006年,张咏制作了其人生中第一个古建筑模型——故宫御花园中的万春亭。该亭子结构复杂,其完美的圆形屋顶和精细的地基设计令他深感震撼。经过一年的精心制作,得到了爷爷的赞许。

张家三代人有着共同的目标——打造一座微型的“紫禁城”。如今,这一目标已取得显著进展。张咏介绍道:“‘紫禁城’的局部微缩模型如午门、雍和宫牌楼等均已制作完成。由于团队人员流失和年龄问题,剩下的部分预计还需四年时间方可完成。”

每一件古建筑模型都是匠心独运的产物。故宫角楼模型便是其中一例。这一模型按照1∶50的比例精雕细琢而成,耗时半年多。模型中的构件如菱花形窗门均能开启,屋脊上的仙人走兽亦清晰可见。

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张咏解释道:“我们遵循严格的制作流程,包括实地调查、画图、下料、开榫、开槽及组装等十一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一丝不苟,因为古建筑模型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很小,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

在张咏的指导下,这些古建筑模型均采用榫卯、咬扣和黏合等传统连接方式。他骄傲地表示:“古建筑之美令人陶醉。我致力于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通过古建筑模型的方式传承下去。”

多年来,张家人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故宫三大殿、大明宫含元殿等百余件古建筑模型被我国各大博物馆、科技馆收藏。故宫角楼等模型还在洛杉矶展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张咏表示:“古建筑模型不仅是建筑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载体。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领略到古建筑的魅力。”

在张咏及其团队的坚持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将以微缩古建筑模型的形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