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灭对互联网的影响
(小尘4x/图)
在互联网行业,流量的话题总是引人热议。动辄十万、百万的流量数字,似乎随手可得。这些数字背后的真相,却常常迷雾重重。流量的世界里,有两种明显的假法:一是流量虽真,效果却假;二是流量数据本身就是假的。说到第二种情况,回想起几年前,一些网红在社交平台发布内容,动辄收获数千万的阅读量,而评论区却尽是些空洞无物的废话,这些很可能是机器刷出来的数据。
不久前,有消息透露某市破获了一起数据公司,专门给所谓的“顶流”刷假数据。这些“顶流”为何需要刷假数据呢?背后必然有利益的驱使。想想那些天价片酬、天价代言费,再看看他们实际的票房表现,真相已不言自明。在民法层面,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是无效的,可以寻求法律救济。而在刑法层面,涉及非法经营、计算机系统等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数据,还有一些可能是来自平台本身的欺骗。平台可能为了各种目的,欺骗用户、商家甚至领导。以资讯类App为例,市场上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吸引用户的却寥寥无几。很多App其实只是运营团队的自嗨状态,为了好看的数据不择手段。而真正的用户打开率并不高,很多资讯App的阅读数和评论数存在巨大的反差。如果无法吸引用户或者广告商不感兴趣,这些App就可能迅速衰败成为僵尸应用。
即便是在流量真实的情况下,也存在着泡沫现象。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马保国事件,他的流量虽然很高,但这样的流量并没有带来实际的商业价值。全网流量高的人不胜枚举,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将流量转化为价值。流量只是生意的一个,而不是价值的全部。很多短暂的流量转瞬即逝,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价值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