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途径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闭环。这些环节不仅是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备课:以理解学生为基础,设计深度教学

备课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师理解并重构教学内容的过程。调查显示,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时间虽然有限,但有效的备课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

(一)根据学生认知设计教学路径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备课应当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如实物操作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分数除法”的算法。

(二)挖掘数学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备课中,教师需要深入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不仅要理清面积公式的推导逻辑,还要设计图形转化的操作活动,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创新活动设计,促进数学理解

优秀的备课应当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可以学生进行“游戏”、“数据统计”等活动,以多感官参与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说课:以逻辑为主线,展现数学思维过程

说课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显性化表达,也是教研交流的重要形式。在说课中,教师需要系统化、结构化地展现对数学教学本质的理解。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说课首先要明确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统一教学目标。例如在“分数乘法”的说课中,要明确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解决实际问题等目标。

(二)突出关键问题的突破策略

说课中要突出教学设计的思维亮点。比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说课中,可以重点说明如何通过多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教学主线。

(三)展示教学特色

数学教师应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比如在“鸡兔同笼”问题说课中,可以展现“数形结合”、“算法多样化”和“建模思想”等教学特色。

三、讲课:以思维为核心,构建活力课堂

讲课是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实际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环节。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

讲课中要创设生活化、问题化、游戏化等情境,如“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可能性”教学中设计摸球游戏等。

(二)探究活动

讲课中要安排操作活动、讨论活动和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深度课堂对话

讲课中要通过追问技巧、理答策略和总结提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四、听课:以专业视角,汲取教学智慧

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听课时,应当建立科学的课堂观察体系。

(一)确立观察重点

听课时要重点观察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面,分析教师的提问质量和理答方式,以及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二)优化听课记录

采用双栏记录法、时间取样法等记录听课的要点和效果,以便后续分析和应用。

(三)转化应用听课收获

听课后要进行整理归类和对比反思,提取优秀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五、评课:以发展为目的,促进教学改进

评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应当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

(一)构建评课标准

评课要关注目标的达成度、思维的发展度和教学的创新度等方面。

(二)改进评课方法

采用“3+2”反馈模式、证据支持法和发展性评课等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跟进评课后的措施

评课后要形成改进建议并跟进实施如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等让教学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形成一个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形成完整闭环此外为了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评课时也应当将焦点放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其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从“知识”向“发展思维”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正如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生思考。” 只有当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深入挖掘每一个数学概念背后的思维价值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