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把我对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耳闻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千万别过度溺爱孩子。”乍一听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人心生不悦或不解,但它确实内藏丰富的智慧。父母心中总存有这样一份热切的期盼:愿孩子生活得快乐、无忧无虑,并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我们的关怀与爱意。倘若这种关心和宠溺的尺度失控,久而久之,孩子们或许会逐渐把一切关爱看作是理所应当的。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自小就生活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父母每日为他精心准备美食、准备娱乐活动。起初,孩子会感到幸福无比,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受宠爱的宝贝。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好”的待遇会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开始忽视父母的辛劳与付出。

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女儿小丽自小就备受宠溺。每次小丽放学回家,母亲都会提前为她准备好心仪的零食,并陪伴她完成作业。起初,小丽心怀感激,甚至会主动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务。随着岁月的流转,小丽逐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对母亲的付出越来越不珍惜。甚至有时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她还会对母亲发脾气,觉得母亲的付出不够完美。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爱的智慧”一书中的一句话:“爱是需要掌握尺度的。”对孩子的爱并非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要他们明白生活中的付出与回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当然可以为孩子提供关爱与呵护,但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学会感恩与承担责任。例如,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让他们学会分担一些小任务。在他们取得成绩时,给予适当的奖励而非一味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冷漠或使其失去欢乐。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传递我们的爱意,同时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我们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些小目标,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后再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让他们领悟到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础,但爱的表达方式却需要智慧和策略。在给予孩子关爱的我们也要他们珍惜与感恩。让他们明白生活中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成为懂得感恩、有责任感的人。对此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