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竭衰竭枯萎的区别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圣地亚哥大学的专家团队针对职业疲惫推出了自我评估工具,并赋予了枯竭全新的定义。这种定义是:“随着个体的价值、尊严、情感与希望等元素的流失,给灵魂带来了一种深沉的腐蚀。” 进一步而言,职业枯竭其实是长期的心理压力作用,特别是工作中的情绪挑战所引发的一种负面情绪状态。

职业枯竭表现为三大主要特征:其一为情感上的极度疲劳和情绪低落;其二为人格的表现,内心产生疏离和漠视的疏离感;其三为成就感丧失,对自身能力及所取得的成果的质疑。

职业枯竭所带来的具体生理症状涉及了体力疲劳、疼痛不适、体重的微妙变化,甚至出现了失眠等问题。而在心理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焦虑不安、情绪易变、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丧失、悲观绝望的情绪,甚至出现的念头。还有可能出现认知功能的下降。

持续的慢性压力对大脑的影响不容忽视。职业枯竭会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的系统,同时其产生的应激反应会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馈调节机制,导致脑源性营养因子的减少,进而导致大脑的退化。人们常说的“过度工作导致大脑崩溃”或“人变得‘迟钝’”的说法,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面对职业枯竭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五点策略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为思维转换。面对工作上的压力,我们要学会调整视角,把目光从工作上稍微移开,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记住,工作虽然重要,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这是改变我们行为模式的基础。

二是确保良好睡眠。睡眠是恢复体力、缓解身心疲劳的最佳途径。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保护大脑、提高思考能力,还可以增强免疫力。睡眠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及正常心理活动的维护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是健康饮食。科学研究发现,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预防疾病。

四是规律运动。运动不仅可以优化睡眠、缓解各种压力,还能改善和恢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释放如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因子”,并提高认知能力。

五是适度社交。只有通过社交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创造和谐的环境,维持良好的心境,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述方法仍无法缓解职业枯竭的症状,那么就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并给出相应的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