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 mbti属于巴纳姆效应吗
近年来,一个名为MBTI的性格测试正在职场和学术领域内掀起了广泛关注。在全球的社交平台上,以MBTI人格类型命名的社群不断涌现,网友们也创作出众多风靡一时的表情包。
那么,何为MBTI呢?MBTI全称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这一理论模型由心理学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与其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提出。他们旨在通过理解和欣赏个体差异来促进个人成长,并提高不同间的和谐与生产力。
MBTI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评估工具,用于揭示人们在信息获取、决策方式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人格类型表现。这一工具通过四个维度来分析个体:内向与外向、实感与直觉、思考与情感以及判断与感知。每个维度的首字母组合,便形成了如“INFP”、“ESFJ”等测试结果,共计16种人格类型。
MBTI的流行与其科学的测试基础和职业指导建议密不可分。它拥有标准的测量体系,因此具备较强的可信度。MBTI通过描绘一组生动的人格画像,不仅便于理解,也易于传播。例如,《》就指出,人们喜欢参加MBTI测试,因为它可能让人们觉得自己在认识自己。
现如今,知晓朋友的MBTI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礼仪。有人还研究出了MBTI配对表。在一项针对瑞典某工业的研究中,发现MBTI有助于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从而促进交流。公众人物的性格类型也会被热议,如近期谷爱凌的INTJ类型就引发了热议和网友的自我认同。
关于MBTI的科学性质疑也不绝于耳。尽管它在企业中备受青睐,但在心理学学术界中尚未获得广泛认可。尽管如此,人们对MBTI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非评判性”,每个结果都被视为积极的,不直接面对缺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往往容易相信抽象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其特别适合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事实上,MBTI是一个主观的测试工具,其中的选择大多基于自我认知。在测试中,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理想人格特质。我们应该理性看待MBTI测试结果,将其视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工具而非定义自我的标准。毕竟,个体的多元与复杂是任何量表都无法完全衡量的。
MBTI虽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但我们仍需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