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而什么什么 什么而什么什么成语大全四个字
◇ 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系统治理新阶段
“重点攻坚”主要关注污染防治,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来实现目标,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而“协同治理”则侧重于统筹兼顾,增加环境容量,具体体现了系统观念的应用。
构建美丽中国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战略任务,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前者应对具体问题,后者则强调整体协调。
在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浓郁的绿色和迷雾环绕着这片宏伟的林海(2024年7月26日摄,王立群摄/本刊)。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包括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的关系,以及“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的关系。
这些“五个重大关系”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国内与国际的联系,标志着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入。它们代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新成果。
处理好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既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践的深化,也是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具体体现。这种方法论深刻践行了矛盾论和系统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路径。
深入理解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重点攻坚是必须的,需聚焦主要矛盾,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突破重点带动全局工作的提升。应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和政策协同,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从本质上看,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处理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化,是实现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重点攻坚”着眼于污染防治,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来应对问题。这一策略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问题导向要求我们从复杂的问题中把握规律,发现趋势,揭示必然性。重点攻坚聚焦于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整治这些突出问题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胜利奠定基础。
“协同治理”则强调统筹兼顾,通过扩大环境容量来应对问题,这反映了系统观念的应用。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协同治理是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之后做出的科学判断,旨在实现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全要素保护修复。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
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是整体与部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重点攻坚能够推动整体工作的发展,为协同治理打下基础。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仅是改善环境领域民生问题的紧迫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启动了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治理农村散煤,整治“散乱污”企业,京津冀等地区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改善。这些重点攻坚行动为区域联防联控和蓝天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同治理则通过全局工作的全面落实,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展重点攻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局观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15年以来,我国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的水环境治理,强化区域流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干支流的协同治理,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整体治理。这些举措带来了地表水质的显著改善,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重点论”要求关注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而坚持“两点论”则要求既关注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生态环境保护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应强化科学思维,补齐短板,推动问题的根本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树立全局视角和战略思维,避免突击化、简单化的治理方式,以系统思维谋全局,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志愿者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虹山湖打捞湖面漂浮物(2024年8月15日摄,陈熙摄/本刊)。
把握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系统工程和全局的角度寻找新的治理方法,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避免各管一摊的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目标不同。回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到我们一直在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将重点放在重点流域和水域,提升水环境质量,治理水污染物。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污染物的增加,大气污染成为新问题,治理重点转向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成为环保考核的重要指标。新时代,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转变为“深入”打好,以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为目标,生态环境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降碳战略的关键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点由量变转向质变。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的基础上,转向源头管控和精细化管理,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当前,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重点任务从污染防治攻坚战转向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全方位发力。
我们也面临资源压力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等基本国情。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污染未解决、生态保护需求迫切、经济增长压力大、碳减排压力等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阶段。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面对多重目标,如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必须更加注重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需要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
特别要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根源特征,抓住绿色低碳发展的治本之策,发挥降碳行动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作用。统筹好发展与减排、
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短期的关系,处理好降碳与减污、扩绿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协调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正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美丽中国建设迈进的转型期。要实现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全面的保护治理格局。
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需要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突出重点区域、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要注重系统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环保工作,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整合。各项生态保护措施需在战略层面进行统筹,避免片面和局部的治理策略。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科学的、精细化的管理措施,确保全局工作的协调一致。
应当注重与国际环境保护标准的对接。随着全球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加剧,我国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借鉴国际经验,并与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保持一致。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不仅能提升我国环保工作的水平,还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要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科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国家应鼓励绿色科技创新,支持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
要强化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既要解决重点问题,又要注重系统治理。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措施,加强协同合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