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奈何奈若何下一句 奈何!奈何!
公元前203年八月,楚军面临粮草短缺的困境,项羽被迫进行和平谈判。刘邦虽然未能召回韩信与彭越的援军,但双方最终达成了“中分天下”的协议。鸿沟,即古运河(今河南荥阳以东),被设为分界线,东边归楚,西边属汉。楚汉两军在荥阳至成皋一线对峙了两年零五个月,最后以休兵告终。
一、和约后的局势
九月,依照协议,项羽撤军东去,刘邦也准备西返。张良和陈平却认为“汉已占据天下的大部分,诸侯均已归附,楚军又因长时间备战粮尽,正是天命所示的时机”,建议刘邦趁机一举攻克楚国。
项羽的失策或许在于对军事策略的无知。孙子的《兵法》强调了“兵者,诡道也”,即军事策略应以欺骗和伪装为主。项羽若能深入了解这些战略,或许能有所不同。
尽管项羽号称西楚霸王,但最终却在刘邦的策略下败下阵来,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在战争中,单一的军事力量无法决定胜负。
2、屡战屡败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带领大军追击项羽,预计项羽将向楚国的旧都陈县和寿春撤退。刘邦巧妙地分兵行动,首先占领寿春,并成功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与此灌婴已经平定淮北,项羽的撤退变得更加艰难。
项羽在陈县与刘邦会合的汉军形成了夹击之势,遭遇大败。陈县县令利几在战后投降。项羽逃往城父,韩信见项羽已无胜算,便离开齐国,与刘邦会合。最终,汉军在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
3、心理崩溃
孙子曾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最优的军事策略是通过谋略而非单纯的武力。垓下之战成为了经典的攻心战范例,韩信通过楚地民谣成功地打破了楚军的心理防线。
楚军虽然人多,然而在长期围困中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韩信利用夜晚传来的楚歌,使楚军的士气进一步低落。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对汉军四面楚歌的震惊,这也印证了韩信的心理战术的成功。
4、项羽的终结
作为一代英雄,项羽最终面临了人生的终点。他心中曾有的伟大理想和光辉岁月随着楚歌渐渐消逝。项羽在最后时刻心绪复杂,面对妻儿的愧疚与不舍,感叹自己无力照顾家庭。“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叹中,显示了他的无奈与不甘。
5、尾声
古语云,聪明的女人懂得如何选择生活的伴侣。虞姬显然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在项羽最后时刻的镇定自若,展现了她对生死的超然态度。面对生死威胁,虞姬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最后的告别,唱起了悲壮的楚歌,自刎而亡。这一幕不仅体现了虞姬的英雄气概,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随着虞姬的最后歌声,我的思绪也飘回了那段历史中的哀愁与光荣,仿佛听到了那首熟悉的旋律,再次唤起了心中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