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四种类型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的特点和成因


在当今的心理学领域,依恋理论的分类已演变为一种两轴四象限的模型,这一模型的详细阐述可以在依恋理论系列的相关文献中找到。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的特点和成因

安全依恋:培养稳定的情感联结

早期儿童阶段

安全依恋,顾名思义,指的是个体能够与依恋对象建立一种充满安全感的关系。这种情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当婴儿的需求被主要照顾者及时满足时,他们会逐渐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且这个世界是温暖的。

在婴儿期,我们会面对外部威胁时,自然地运用初级依恋策略。例如,当威胁出现时,我们可能会通过哭泣或叫喊来引起主要照顾者的注意,以期获得安抚。这种方式是依赖于婴儿期对依恋对象的信任。

对安全依恋的个体来说,他们的这种初级依恋策略通常会有效地激发主要照顾者的反应。他们从中学会了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依赖主要照顾者,同时感受到对方对他们需求的敏感和回应。

成人期恋爱

由于童年时期的这种积极反应,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成人后通常能建立较强的信任感。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相信他人能给予他们所需的情感支持。例如,当伴侣忙碌而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时,安全依恋者不会过度担忧伴侣是否不在乎自己。这种心态使他们在恋爱关系中更容易处理困难,并且不会过度放大情感压力。对于他们来说,“我很好,世界也很好”是他们内心的基本信念。

安全依恋者坚信,他们的主要照顾者在乎并敏感于他们的需求。

而与安全依恋相对的是其他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如果一个孩子在有需求时未能获得主要照顾者的及时响应,那么他们可能会发展成不安全依恋。

焦虑依恋:通过强烈行为寻求关注

早期儿童阶段

根据依恋理论,焦虑依恋的孩子即使通过不断呼喊最终也能得到照顾者的回应。他们会采取更激烈的方式来引起照顾者的注意,这种行为被称为过度反应策略(hyperactive strategy)。长期的这种过度反应会导致他们形成一种信念:只有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获得关注,因而他们经常对自己和他人的关心程度保持高度警觉。

成人期恋爱

长大后的焦虑依恋者在恋爱关系中,往往对伴侣的一丝忽视感到极度焦虑。这种焦虑源自童年时期被迫保持高度警觉的经历。他们担心伴侣可能随时会抛弃自己,因此他们会用激烈的方式来确保伴侣的回应。例如,如果伴侣长时间没有读取他们的信息,他们可能会变得极度焦虑。

焦虑依恋者由于童年时期的无助经历,往往不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外界威胁,他们内心深处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好,而别人好”。这种信念导致他们在关系中容易产生过度的需求,强烈的呼喊甚至自我伤害行为,可能会使伴侣感到无助和内疚,从而进一步影响关系的稳定性。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焦虑依恋者,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焦虑并面对它。比如,可以说“我现在感到焦虑”,这有助于将焦虑的源头从对方转移到自己的情绪上,从而减少对方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获得更多的沟通和讨论空间,避免将问题归咎于对方,进而减少关系中的摩擦。

逃避依恋:保持情感距离

早期儿童阶段

逃避依恋的孩子在童年时常常发现自己即使运用了初级依恋策略,也无法得到主要照顾者的回应。他们不得不转向次级依恋策略中的不活化策略(deactivate strategy),即通过情感的压抑来应对这种缺乏回应的情况。

成人期恋爱

长大后,逃避依恋者通常会将自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往往回避亲密,尽量不让自己与伴侣过于接近。在面对关系中的冲突时,他们倾向于避而不谈,直到情绪平复后才会重新面对伴侣。他们的信念是“我好,而世界不好”,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依靠自己,努力保持独立。

逃避依恋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表现出对情感需求的强烈抵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装作坚强,因为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感极低。这种行为模式形成了“我好,但世界不好”的核心信念。而逃避依恋者在面对依恋威胁时,常常选择压抑自身需求,伪装成坚强的人来应对外界的挑战。

对于逃避依恋者来说,面对亲密关系时的挑战,可以通过逐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沟通来改善。他们可以尝试主动表达自己对情感距离的担忧,并告知对方自己需要的支持方式,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点,逐步减少情感上的隔阂。

矛盾依恋:情感波动剧烈

早期儿童阶段

矛盾依恋,也被称为紊乱依恋,通常表现为高焦虑和高逃避的特质。这种类型的个体在童年时期可能经历了依恋对象时而提供安全支持,时而造成伤害的矛盾经历。这个矛盾的环境可能使他们在处理情感关系时表现出剧烈的情感波动。

这些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可能会有时展现出敌意,或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伤害。这种经历使得他们在成年后,常常在依恋关系中表现出时而寻求依赖,时而又退缩的矛盾行为。他们可能会一方面渴望伴侣的稳定支持,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依赖会导致更深的伤害。

理解这些依恋类型有助于在关系中更好地应对和调整,培养健康的情感联结,使每个人能够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真正的支持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