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一生只留下了两首诗歌作品。

严格来说,这些作品更像是歌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在当时的楚地,楚歌盛行,任何人只要有心,都可以在既有的曲调上填词演唱。这种形式在吴楚一代十分普及,其魅力甚至影响到了政治军事领域。当年韩信正是利用“四面楚歌”的计谋,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最终将这位西楚霸王逼上绝路。

刘邦显然也精通此道。他一生创作的两首诗歌(或可称为歌词,为方便起见,下文统称为诗歌,风格迥异,令人难以相信出自同一人之手。这究竟是为何?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剧照

我们先来看刘邦的第一首诗歌作品《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歌气势磅礴,却又透着一股悲凉之感,尤其是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流露出刘邦内心深处的落寞与无奈。他贵为天子,一统天下,却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从韩信、彭越到臧荼、韩王信、陈豨,再到最后的英布,叛乱的阴云始终笼罩着他的统治。尽管刘邦凭借武力平定了这些叛乱,甚至在平定英布叛乱时身负重伤,但北方的匈奴依然虎视眈眈,而他最信任的兄弟燕王卢绾也似乎有了二心。

曾经的朋友如今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刘邦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落寞,无人能与他分担这份忧愁。

在这首诗歌中,悲凉并非主旋律,慷慨激昂才是其真正的基调。“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句诗充满了舍我其谁的霸气,彰显出一代帝王的雄才伟略和雄心壮志。

这是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

在刘邦的另一首诗歌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情感。这首诗是刘邦写给戚夫人的:“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戚夫人剧照

当时,刘邦为了心爱的戚夫人,动了废黜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这一想法遭到了周昌等朝臣的强烈反对。走投无路的吕后只好向隐居的张良求助。张良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为刘盈撑腰。吕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花重金请来了商山四皓。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时,意识到刘盈的势力已成,无法撼动。

回到后宫后,刘邦将此事告诉了戚夫人,并对她说:“你为我跳支舞吧,我为你唱首歌。”于是,在戚夫人绝望的泪水中,刘邦写下了这首诗歌,并为她演唱。

在这首诗歌中,刘邦流露出的是深深的无力感和颓丧情绪。他将刘盈比作展翅高飞的鸿鹄,羽翼丰满,翱翔四海,而自己手中的短箭,已无法将其射落。

如果不了解刘邦与刘盈之间的父子关系,我们或许真的会像戚夫人一样,为刘邦的无奈和悲伤而动容。当我们知晓刘邦的能力和手段后,便会发现,更换太子对于他而言并非难事。即使面对周昌等人的反对,即使樊哙等人也可能站在他的对立面,即使吕后坚决不同意,刘邦也并非没有办法。毕竟,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枭雄,如韩信、臧荼、韩王信、彭越、英布、陈豨等,都未能逃脱他的掌控,更何况区区周昌、樊哙和吕后?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吕后剧照

周昌不过是一介言官,刘邦甚至可以不顾身份,当众骑在他的脖子上羞辱他,更何况仅仅是反对他的意见?

刘邦派樊哙率兵征讨卢绾,樊哙却迟迟不肯行动,刘邦一怒之下,直接派陈平、周勃前去诛杀樊哙。如果不是刘邦当时已经病入膏肓,樊哙恐怕早已人头落地。

至于吕后,她在刘邦面前更是唯唯诺诺,甚至不敢大声说话。当周昌反对刘邦废太子时,贵为国母的吕后,竟然当众跪谢周昌,可见其在刘邦面前的卑微地位。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她不得不求助于张良。我猜测,吕后当时并非只是想寻求张良的计策,而是希望他能出手相救。但张良深知自己已无能为力,也不想再卷入这趟浑水,便让她去请商山四皓出山。

张良的建议不过是权宜之计,没想到刘邦竟然真的将商山四皓放在眼里,并以此为借口,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刘邦真的如此敬重商山四皓吗?这四位隐士既无权势,也无显赫名声,不过是几个普通的老人罢了。而刘邦心狠手辣,从不将老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又怎么会因为他们而改变主意呢?

或许刘邦从未真心想过要更换太子,商山四皓不过是
他用来搪塞戚夫人的一个借口罢了。

而这位写出了《大风歌》的霸气帝王,之所以写下如此自轻自贱的诗歌,也不过是为了推卸责任,找个借口来安抚戚夫人罢了。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