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巴女谣背后的故事,了解作者于鹄的创作历程


《巴女谣》是唐代诗人于鹄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巴地(今四川一带)的情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于鹄(736-814),字稚珪,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于鹄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诗风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巴女谣》的创作历程,据史料记载,于鹄曾在巴地游历,亲眼目睹了巴地的山水风光和民间风情。在游历的过程中,于鹄被巴地的女子们的歌声所吸引,她们的歌声如同山间清泉般悠扬动听,让人陶醉其中。于是,于鹄便将这种美妙的歌声记录下来,创作了这首《巴女谣》。

《巴女谣》的原文如下: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首诗描绘了巴地女子骑着牛儿唱着竹枝歌的情景。诗中的“巴女”指的是巴地的女子,她们骑着牛儿在江边唱着竹枝歌,歌声悠扬动听。诗中的“竹枝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歌形式,歌词通常以竹枝为乐器伴奏,旋律优美动人。

诗中的“藕丝菱叶傍江时”描绘了巴地的江边景色,荷叶如藕丝般细长,菱叶随风摇曳,与江水相映成趣。诗中的“不愁日暮还家错”表达了巴地女子们对于归家的自信和从容,她们并不担心日暮时分回家会迷路,因为她们熟悉家乡的道路。诗中的“记得芭蕉出槿篱”则描绘了巴地女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芭蕉和槿篱都是巴地常见的植物,它们的存在让巴地女子们感到亲切和安心。

《巴女谣》是于鹄在游历巴地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巴地女子们的歌声和生活场景,展现了她们的自信和从容。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