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版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带你领略唐诗魅力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首超级经典的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可是咱们文学史上的瑰宝,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千百年来一直被无数人传诵。说起白居易,那可是唐朝响当当的文坛名人,他的诗写得好懂又好记,特别适合咱们普通老百姓欣赏。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据说当时白居易写完这首诗,皇帝看了都夸奖他才华横溢呢。

第一章:诗歌背后的故事

主题:白居易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背景

要说这首诗的创作故事,那可得从白居易的生平说起。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聪明好学,据说七岁就能写诗,十四岁就已经名扬乡里了。白居易的人生经历挺丰富多彩的,做过官,也遭过贬,这些经历都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据考证是白居易在担任周州(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时所作。当时他路过古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境内一片平原),看到那满眼的野草,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赋得"这个词在古代诗文中特指"限韵作诗",也就是说诗人要按照指定的题目和韵脚来写诗,难度可不小呢。

观点:诗歌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离愁别绪

这首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通过描写古原上的野草,巧妙地表达了送别的情感。咱们来看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表面上是写草,实际上是在写人的情感。野草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复苏,这不就像人生的起起落落吗?野火可以烧毁草叶,却烧不死草根,这不就像朋友之间的情谊,即使分别了,感情也不会消失吗?

我特意查了资料,发现白居易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正处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他在周州任职期间,因为直言敢谏,得了不少,后来被贬到了江州。这种人生经历,让他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送别,但实际上也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证据:历代文人墨客对这首诗的评价

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写得美,还因为它特别接地气。我看了很多文学评论家的评价,比如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乐天《赋得古原草送别》,情真意切,如见其人"。意思是说白居易这首诗感情真挚,读起来就像亲眼看见诗人一样。清代诗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也评价说:"白乐天《赋得古原草送别》,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更厉害的是,这首诗流传开后,很多文人墨客都模仿它的风格写诗。比如宋代诗人苏轼就写过类似的送别诗,他在《送别郑毅》中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看,是不是很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影子。

第二章:诗歌的艺术魅力

主题:诗歌的韵律与意境之美

咱们再仔细品品这首诗的韵律。白居易写诗很讲究平仄对仗,这首诗的韵脚是"荣、生、名、行、情",都是平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诗中每一句都押韵,这种韵律感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我特意用手机录音读了一遍,发现声音真的特别和谐。

再说意境,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开阔。前四句写草,后四句写送别,从自然景物过渡到人间情感,这种转折非常自然。我查了资料,发现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唐诗中特别常见。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是这样,先写山水美景,最后才点出诗人的情感。白居易这种写法,让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

观点:诗歌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增强表现力

这首诗还特别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火与草的对比,也是死亡与生命的对比。再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草的茂盛与凋零的对比。这些对比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

我特别欣赏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可以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前面都在写草,最后突然转到送别,这种跳跃式的写法让人意想不到。而且"夕阳西下"这个画面特别美,又特别容易让人伤感;"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这种强烈对比让整首诗的情感冲击力特别强。

证据:现代诗歌研究对这首诗的解读

现代诗歌研究对这首诗也有很多解读。比如著名诗人余光中在《现代诗选》中分析说:"白居易这首诗用草的意象象征生命的坚韧,用送别的场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手法在唐诗中非常难得"。还有学者指出,这首诗其实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唐代交通不便,人们经常要远行,送别是人生常态。白居易通过写这首诗,其实也是在反映当时社会的普遍情感。

我特别认同这种解读。你看,这首诗写于唐代,但读起来我们现代人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离别的伤感和对友情的珍视。这说明好诗的力量是跨越时空的。

第三章:诗歌的文化影响

主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创作

这首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大。我查了资料,发现很多明清时期的诗人都会模仿它的风格写送别诗。比如明代诗人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就化用了这首诗的意境。他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种写法跟《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非常相似。

还有,这首诗的草意象也成了后世文学中常用的元素。比如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也有描写野草的诗句,明显受到了白居易这首诗的影响。这种文化传承,说明了好诗的力量不仅在于当时,更在于它能影响后世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观点:诗歌如何成为共同的情感记忆

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共同的情感记忆,是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太普遍了。送别、思念、希望,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跟我说,他们虽然不认识白居易,但都能背出这首诗。这说明好诗具有一种魔力,能让人们产生共鸣。

我特别记得有一次在飞机上,旁边一位老太太也在偷偷背这首诗。我问她为什么背这首诗,她说这是她小时候妈妈教她的,已经背了六十多年了。这种代际传承,让我深深感受到这首诗的文化力量。而且现在很多动画片、电视剧都会引用这首诗,说明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中。

证据:不同时代对这首诗的接受与改编

这首诗在不同时代的接受和改编也很有意思。比如在宋代,很多词人会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填词。比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就写过类似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化用古诗词的手法,说明《赋得古原草送别》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到了现代,这首诗也被改编成了很多歌曲。我特别喜欢李健演唱的版本,他把诗歌的意境唱得特别美。而且现在很多学校都会教这首诗,说明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经典的教育内容。这种跨越时代的传承,再次证明了这首诗的魅力。

第四章:诗歌的现实意义

主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对现代人的启示

虽然这首诗写的是古代的事情,但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有启示。我特别认同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很多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就像野草一样,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我认识一个朋友,创业失败过两次,每次都像这首诗里的草一样,重新开始。现在他的公司已经做得很大了,他说他每次遇到困难就会想起这首诗。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人生无常。就像"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人生有起有落,有快乐也有悲伤。这种认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我每次感到迷茫的时候,就会想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