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道出创作真谛让人深思
拥抱不确定性:在变局中寻找创作的永恒之光
一、李商隐的千古之问:创作中的确定性何在?
每当我读到李商隐这句诗,总会陷入沉思。"文章千古事",指的是文学创作的影响深远,好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得失寸心知",则道出了创作者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的痛苦。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蕴深刻的哲理,直指创作的核心矛盾:我们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作过程中,找到某种意义上的确定性和永恒价值。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期,社会不安,个人命运如浮萍般飘摇。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依然坚持创作,用文字记录时代的苦难与美好。他的诗歌朦胧而深情,既有"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哲学思考,也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怅然若失。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们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反观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价值多元的时代。互联网让创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布者;但信息的碎片化、评价的众声喧哗,又让创作者难以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千古之名"。在这样的变局中,我们该如何自处?是随波逐流,迎合大众口味,还是坚持自我,追求艺术的永恒?
我认为,李商隐的诗句给了我们启示:创作的本质在于真诚的表达,而不在于是否能够获得瞬间的成功。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创作中的不确定性,专注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时,作品自然会散发出超越时空的魅力。这就像一颗种子,虽然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何地发芽生长,但只要它蕴含的生命力足够强大,终将破土而出,展现自己的价值。
二、创作中的不确定性:现代人的创作困境
在现代社会,创作已经不再局限于文人墨客的专利,而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社交媒体上的段子手,到专业领域的作家、设计师、程序员,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内容。这种创作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困境——不确定性的加剧。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曾经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我每天面对的是明确的任务和可量化的绩效。但当我开始尝试写作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没有明确的指导,没有标准的答案,甚至连读者是谁都不得而知。这种不确定性让我既兴奋又焦虑。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过载,进一步放大了创作中的不确定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点赞经济"的时代,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往往取决于算法和潮流的变化。昨天还红极一时的作家,今天可能就无人问津;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迅速引爆网络,但热度过后,创作者往往面临新的迷茫。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让许多创作者陷入了"创作焦虑"的困境。我们害怕写不出好作品,害怕被读者遗忘,害怕在众声喧哗中失去自我。就像作家村上春树所说:"写作是一种绝望的行为,但也是唯一能够拯救自己的方式"。
那么,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该如何应对?我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内心的稳定。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虽然无法控制风浪,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航向和姿态来应对变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持续输出的能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创作。就像作家卡夫卡所说:"写作是为了逃避写作"。通过持续的创作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节奏,建立起内心的创作秩序。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要把作品的成败完全寄托在读者或市场的评价上,而是要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比如,可以关注作品是否表达了真实的情感,是否展现了独特的思考,是否给读者带来了某种启发。这种内在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干扰,保持创作的初心。
培养应对失败的韧性。在创作过程中,失败是常态。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写不出好作品,可能会被读者批评,可能会遭遇创作瓶颈。这时候,重要的是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就像作家海明威所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三、拥抱不确定性的艺术:从传统智慧中寻找启示
面对创作中的不确定性,我们不仅要关注现代社会的特殊挑战,还要从传统智慧中寻找启示。传统文化中,关于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道德经》中有一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虽然看似消极,却蕴深刻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与其挣扎不如坦然接受。在创作中,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读者的反应,无法预测市场的走向,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创作态度。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性,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
佛教思想中关于"无常"的,也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种思想让我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创作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就像禅宗大师德山宣鉴所说:"佛法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突破创作的局限,获得新的灵感。
在古典文学中,也有许多关于应对不确定性的精彩表达。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随性自然,实则蕴对生命本真的追求。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们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传统智慧中汲取养分。比如,可以学习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创作中追求简单自然;可以借鉴苏轼的豁达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创作中的挫折;可以领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智慧,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四、创作的永恒价值: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虽然创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优秀的作品却能够超越时空,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这种永恒价值,正是创作最迷人的地方。那么,是什么让作品能够获得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我认为,关键在于作品是否能够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说,人类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触及这些需求,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小说为例,虽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可能不同,但那些能够流传千古的作品,往往都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比如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亲情的温暖与矛盾、友情的真挚与背叛、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这些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因此作品也能够超越时空,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歌同样如此。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两句诗,就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是跨越时空的,因此这首诗能够成为千古绝唱。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同样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但用现代的语言和意象进行了重新表达,同样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那么,作为创作者,我们该如何创作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虽然创作需要技巧,但最根本的还是真诚。只有当我们真正热爱自己所写的内容,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就像作家海明威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要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都不同,但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精神需求是共通的在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来表达这些共通的需求,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优秀的创作者都是终身学习者。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创作,还关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命运、宇宙的奥秘。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他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见解,从而创作出更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五、现代创作的变局:技术、市场与自我的平衡
在当今时代,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个人的选择,都让创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作为创作者,我们需要在多重因素中寻找平衡。
技术是创作变局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创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布者,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平台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作品。这种技术的变革,为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