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那个想跑的人了真的别怪他了


拥抱选择:理解“想跑的人”背后的故事

第一章:选择离开背后的心理动机

说到“想跑的人”,我们首先得明白,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认知失调理论”,就是说当一个人做出的选择跟他的信念不符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比如,一个人本来觉得“忠诚是美德”,但最后却选择了离开,这种矛盾就会让他感到痛苦

我认识一个朋友小林,曾经在一个公司干了整整八年,按理说这么多年的感情,肯定不会轻易离开但后来因为公司并购,他的职位被调整,工作内容完全变了,跟他当初的职业规划背道而驰刚开始他挺矛盾的,每天上班都像在走钢丝,后来实在,就递交了辞职信有人就说他“忘恩负义”,但他跟我讲,其实他内心挣扎了很久,只是觉得继续待下去,自己可能会后悔

这个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中的体现小林当初选择留下,是看重公司的稳定性和长期的职业发展,但现实的变化打破了他的预期,让他产生了心理上的冲突最终选择离开,其实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心理痛苦

还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就是“逃避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有时会选择逃避而不是直面问题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可能不是提升能力,而是选择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用新的环境来逃避原来的困境我有个表弟就是这样,工作三年后,每次遇到点难事就跳槽,结果越跳越没底气,因为每次都是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认为应该的方式生活” 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很多时候,“想跑的人”并不是真的想逃避,而是他们觉得当前的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继续下去只会让自己更痛苦就像一个脚被绑住的人,不是不想跑,而是跑不了啊

第二章:社会环境对离开选择的影响

除了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离开选择也有很大影响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变化这么快的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经济波动,各种因素都在改变着人们的选择有时候,不是一个人变坏了,而是环境变了,他的选择自然也就变了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80后、90后,工作换得比谁都勤快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社会原因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如果一家公司不能提供成长空间,他们可能就会选择离开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在一家公司做了五年,老板总是让他做些杂活,不让他发挥专长,结果他后来跳槽到一家小公司,虽然工资少点,但能做自己喜欢的设计,他反而开心多了

这个案例就说明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前人们可能更看重“铁饭碗”,但现在年轻人更看重自我实现社会学家戴维奥本海姆就说过:“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 这话一点不假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获取那么方便,一个人想换工作,动动手指就能找到很多机会,这跟以前可没法比

还有经济因素也挺重要的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多行业都不稳定,比如互联网行业,裁员、重组是常事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前两年还觉得挺风光,结果最近公司业务调整,他所在的部门被砍了,只能跳槽他跟我说,其实他挺不愿意走的,但留下来也没啥发展前景,还不如趁年轻换个环境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曾说过:“经济周期的影响,会让很多人不得不做出离开的选择” 这话在现在特别适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很多企业都在裁员,员工的选择空间变小了,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岗位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但现实就是这样

第三章:文化差异对离开选择的理解

咱们再来看看文化差异对离开选择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忠诚”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比较强,人们更注重自我实现,换工作是很正常的事但在东方文化中,集体比较突出,人们更看重忠诚和稳定

我有个德国朋友,他在一家外企工作,干了三年,然后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结果被同事骂“没忠诚度”他跟我讲,在德国,换工作是很正常的,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他挺能干的,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其实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就说过:“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件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这话在职场中特别明显在,很多公司讲究“忠诚度”,员工跳槽可能会被其他公司质疑但在,很多大公司都鼓励员工跳槽,因为这样可以保持人才的新鲜度我认识一个在硅谷工作的朋友,他三年内换了三家公司,每次跳槽都能拿到更高的薪水,这在硅谷是很正常的现象

还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就是代际差异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对离开选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我父母那代人,可能更看重稳定,一辈子就干一家公司;但咱们这代人,可能更注重个人发展,如果一家公司不能提供成长空间,就毫不犹豫地离开

社会学家马克萨林斯就说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选择” 这话在现在特别适用现在00后、10后开始进入职场了,他们的价值观跟前辈们完全不同他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如果公司要求加班太狠,他们可能就会选择离开这不是他们不负责任,而是他们的价值观变了

第四章:离开选择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有时候,离开并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个新的开始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成长型思维”,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新事物来成长离开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环境,其实就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我认识一个做销售的,在一家公司干了五年,业绩一直不错,但总觉得做得很累,没什么成长空间后来他离开这家公司,去了一家创业公司,虽然刚开始挺艰难的,但后来他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现在已经是公司的销售总监了他跟我说,如果一直待在原来的公司,可能一辈子就是个普通销售,但现在不一样了,他的人生轨迹完全变了

这个案例就说明了离开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就说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从挑战中学习,不断成长” 这话在现在特别适用现在职场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不断成长

还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就是离开可以让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有个朋友,在大学毕业后进了国企,工作稳定但没什么激情工作三年后,他决定离开,去了一家外企在外企工作两年后,他又觉得太累,又离开了,去了一家创业公司现在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虽然换了很多工作,但他对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清楚

职业规划师理查德伊斯雷尔就说过:“职业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这话在现在特别适用现在职场变化这么快,很少有人能一毕业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多数人都是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五章:如何理解和支持“想跑的人”

那么,当我们身边有人“想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和支持他们呢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要离开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苦衷

我有个同事小张,工作两年后突然提出辞职,当时我们都觉得他太冲动了,毕竟刚工作两年,跳槽风险挺大的但后来才知道,他家里出了点事,需要他回去照顾我们听了之后,都挺理解他的,帮他交接工作,还给他写了推荐信后来他处理好家里的事后,又回来了,而且工作表现更好了

这个案例就说明了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理解对方的处境,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就说过:“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就得从他的角度去看世界” 这话在现在特别适用当我们面对“想跑的人”时,不妨先问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难处,而不是急着指责他们

得尊重对方的选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即使我们不同意对方的选择,也得尊重他们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公司干了十年,然后决定去创业当时我们都觉得他太冒险了,但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现在他的公司做得挺成功的,我们也很为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