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退避三舍一舍是多少公里吗这里为你揭秘古代军事距离的奥秘
欢迎来到历史的长河:一起探索“退避三舍一舍”的奥秘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历史探索伙伴,今天我们要聊一个超级有意思的话题——《退避三舍一舍是多少公里揭秘古代军事距离的奥秘》这个话题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解数学题别急,咱们慢慢来,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那些威武的将军们是怎么用“舍”来丈量战场的距离的
话说“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和楚成王争霸,在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对楚王说:“我愿意退避三舍”结果楚军没跟着追,晋文公反而不按常理出牌,反而进攻,最终大获全胜这故事咱们从小听到大,但“三舍”到底是多少一舍又是多少公里这可真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啊
在古代,没有GPS,没有测量仪器,人们是怎么确定这些距离的呢难道是靠步数还是用某种神秘的单位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舍”的秘密别看只是个“一舍”,背后可藏着古代军事、文化、生活的大学问呢准备好了吗咱们这就出发
一、揭开“舍”的神秘面纱:古代军事距离的标准化探索
说起“舍”,咱们得先明白,这可不是现代足球场上的“45码”在古代,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舍”是一种军事单位,用来计算行军、驻扎的距离那这个单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啊,这背后藏着古人的一种标准化思维
咱们先来看看“舍”的基本定义《左传》里记载:“舍,三十里为一舍”也就是说,一舍就是三十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挺简单的但问题来了,古代的“里”是多少米这就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了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一里的长度都有所不同比如秦朝的一里是415米,汉朝的一里是500米,到了唐朝,一里更是达到了800米
这就让“一舍”的长度变得扑朔迷离了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如果秦朝的一里是415米,那么一舍就是12450米,也就是12.45公里如果按汉朝的一里500米算,一舍就是15000米,也就是15公里如果按唐朝的一里800米算,那可就夸张了,一舍居然有24000米,也就是24公里这可真是天壤之别啊
咱们也不能这些数据毕竟,古代的军事行动,虽然不像现代那样精确,但也得有个大致的参照物比如,士兵们每天行军多少里,宿营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有个标准而且,不同时期的,行军速度也不一样比如,急行军时,一天能走百里;而正常行军,可能只有四五十里
“舍”这个单位,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其实蕴古代军事的智慧它既考虑了行军的速度,又考虑了士兵的体力,还考虑了地形等因素可以说,“舍”是古代军事标准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当时人们认知水平的一种反映
举个例子,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城濮之战晋文公说“退避三舍”,如果按照一舍是15公里来算,那三舍就是45公里这可是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啊晋文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啊,这也是一种军事策略通过主动退让,可以麻痹楚军,让他们放松警惕,同时也可以争取时间,让晋军重新部署,寻找战机
而且,这种退让也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春秋时期,讲究“仁义”,晋文公作为曾经的公子,如果能表现出“仁德”,那在道义上就占据了主动果然,楚成王果然中计,没有追击,反而以为晋军害怕了,结果在战斗中犯了错误,最终被晋军打败
所以说,“舍”这个单位,不仅仅是一个距离的度量,更是一种军事智慧和文化背景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代军事家的战略思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二、从“一舍”到“三舍”:晋文公的军事智慧与心理战术
咱们刚才说了,“舍”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单位,一舍是三十里那“三舍”呢自然就是九十里了这九十里,看似简单,但在古代战场上,却蕴巨大的战略意义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晋文公是如何运用“三舍”这个概念,进行心理战术的
咱们得明白,晋文公为什么选择“退避三舍”当时,晋国和楚国正在争霸,双方在城濮地区对峙晋文公曾经国外多年,对楚国但当时晋国实力不如楚国,如果硬拼,肯定占不到便宜晋文公决定先退让,诱使楚军深入,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
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利用“三舍”这个概念,进行心理战术咱们知道,古代的,士气非常重要如果士兵们认为自己的强大无比,那战斗力就会大大提升;反之,如果士兵们认为自己弱小,那战斗力就会大大降低
晋文公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对外宣称要“退避三舍”,这会让楚军认为晋军害怕了,不敢战斗,从而放松警惕晋文公也可以借此机会,重新部署,寻找战机
而且,“三舍”这个数字,也很有讲究为什么是三舍,而不是两舍或者四舍这背后可能也有心理学的考虑三舍,九十里,这个距离既不会太远,让楚军觉得晋军真的害怕了;也不会太近,让楚军觉得晋军根本没有退让的诚意
咱们再来看看晋文公的具体行动在战斗前,晋文公对楚王说:“我愿意退避三舍”然后,晋军真的开始撤退第一天,退了三十里,这是第一舍;第二天,又退了三十里,这是第二舍;第三天,再退了三十里,这是第三舍这样一来,晋军就退了九十里,也就是三舍
楚军看到晋军真的撤退了,果然放松了警惕楚成王甚至说:“晋人不敢战,避我三舍矣”也就是说,晋人不敢战斗,他们害怕我们,所以主动退让了三舍于是,楚军开始追击,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晋军的伏击,最终大败而归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三舍”这个概念在心理战术中的重要作用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成功地麻痹了楚军,让他们放松警惕,从而在战斗中占据了主动
而且,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古代的军事智慧,不仅仅是靠武力,更是靠心理战术只有将心理战术和军事策略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古代“里”的长度之谜:从秦汉到唐宋的度量衡演变
咱们刚才说了,“舍”是一三十里,但古代的“里”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因为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里”长度都有所不同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古代“里”的长度之谜,看看它是如何演变的
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度量衡,不像现代这样标准化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时期,度量衡的长度都可能不同这就导致了“里”的长度也变得扑朔迷离
咱们先来看看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标准化,其中包括度量衡的标准化据记载,秦朝的一里是415米这个长度,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毕竟,秦朝的疆域辽阔,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才能方便管理
接下来是汉朝汉朝继承秦朝的度量衡制度,但也有一些调整据记载,汉朝的一里是500米这个长度,比秦朝的里要长一些这可能是因为汉朝的疆域比秦朝更大,需要更大的单位来衡量距离
然后是唐朝唐朝是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在度量衡方面,唐朝也做了一些调整据记载,唐朝的一里是800米这个长度,比汉朝的里要长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唐朝的疆域比汉朝更大,需要更大的单位来衡量距离
到了宋朝,度量衡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据记载,宋朝的一里大约是1100米这个长度,比唐朝的里要长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宋朝的疆域比唐朝更大,需要更大的单位来衡量距离
这么一看,古代的“里”长度变化还真不小这就让“一舍”的长度也变得非常复杂如果按照秦朝的一里415米算,一舍就是12450米,也就是12.45公里;如果按照汉朝的一里500米算,一舍就是15000米,也就是15公里;如果按照唐朝的一里800米算,一舍就是24000米,也就是24公里;如果按照宋朝的一里1100米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