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8反19畏背后的秘密真相,让你一探究竟!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说到这个话题,咱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背景在A股市场,尤其是深圳市场,从1990年开市到现在,很多散户和机构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股价在18元到19元这个区间时,往往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很多股票会在这里停滞不前,甚至掉头向下这种现象被市场戏称为"18反19畏",意思就是股价到了18元多的时候会反着走,到了19元多就会害怕(不敢突破)这个规律在牛熊市场中都屡试不爽,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背后的秘密
第一章:18反19畏的历史渊源
要说清楚18反19畏这个现象,咱们得先从股市的发展历程说起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那时候的股票都是全流通的,没有大小非问题,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复杂的衍生品最初的股票定价机制很简单,很多股票几块钱就能买到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尤其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大量非流通股被注入市场,股票供应量突然增加,很多高价股面临巨大的解套压力这时候,18反19畏这个现象就开始显现了我身边一位在2000年就开始炒股的老朋友李叔,就跟我讲过他当年的经历
"记得2007年那会儿,我手里有一只股票,从10块钱涨到了18块5,眼看就要突破19块了,结果突然就跌下来了"李叔回忆道,"我当时急得不行,问了很多老股民,有人说是心理关口,有人说是技术压力位,但没人说得明白后来我观察发现,不光是我这只股票,那段时间很多股票都在18-19元这个区间徘徊"
这个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一些市场研究者开始用统计方法分析,发现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有超过60%的股票在18-19元区间遇到了阻力更有人通过量化分析发现,当股价接近18元时,卖盘会明显增加,而买盘则相对犹豫
著名股市评论员老徐就曾撰文分析过这个现象他在《股市技术分析》一书中写道:"18反19畏现象的形成,既有技术面的原因,也有市场心理的因素从技术上看,这个区间往往是前期高点的整数关口;从心理上讲,18元和19元都是心理敏感价位,投资者容易产生敬畏心理"老徐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股价跌到17.5元附近时,往往会引发一波反弹,但反弹到18.5元附近时又容易受阻,这种"区间震荡"现象在18反19畏中非常典型
第二章:技术分析视角下的18反19畏
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18反19畏现象其实并不神秘咱们知道,股价的运行轨迹就像波浪一样,有涨有跌,而18-19元这个区间之所以成为阻力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是整数关口在人类心理中,整数位往往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就像咱们买东西时,价格到99元就比到100元更有吸引力一样同样,当股价涨到18元时,很多投资者会觉得"已经涨这么多啦,该获利了结了";而当股价涨到19元时,又会觉得"已经很高了,风险太大",这种心理会形成强大的卖盘压力
这是前期高点的共振很多股票在上涨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重要的高点,比如18元可能是该股历史上重要的阻力位,也可能是前期反弹的高点当股价再次来到这个位置时,会引发技术派投资者的获利了结
第三,成交量放大效应当股价接近18-19元区间时,成交量往往会放大这是因为在这个价位上,卖盘和买盘都在积极行动,但买盘的力量往往不足以突破卖盘的防线,结果就是股价在18-19元区间反复震荡
我认识一位量化分析师张博士,他对这个现象做了深入研究张博士告诉我,他通过回测发现,在18-19元区间震荡的股票,后续上涨的概率并不低,关键在于投资者如何应对这个区间"很多散户看到股价到了18元就恐慌性抛售,结果被套牢;而一些有经验的投资者则会利用这个区间进行高抛低吸"张博士说,"我自己的操作策略是,当股价跌到17.5元附近时买入,涨到18.8元附近时卖出,连续操作几次,收益率相当可观"
张博士的研究还发现,18反19畏现象在中小盘股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是因为中小盘股的投资者结构更加分散,散户占比更高,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在大盘股中,机构投资者占比更高,他们的操作更加理性,不太容易被心理关口所左右
第三章:市场心理学的解释
如果说技术分析给了18反19畏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那么市场心理学则揭示了它更深层的原因咱们都知道,股市是人性博弈的场所,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影响着股价的运行
这是典型的"贪婪与恐惧"的体现当股价涨到18元时,很多投资者开始感到"贪婪",觉得还能涨,于是继续买入;而当股价涨到19元时,"恐惧"开始占据上风,他们担心回调,于是开始卖出这种心理的转换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这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当很多投资者都注意到18-19元这个阻力位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共识,即"这个位置很难突破"这种共识会反过来影响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导致更多人在这个位置抛售
第三,这是"锚定效应"的体现很多投资者会对某个价格产生"锚定"心理,比如某只股票曾经涨到18元,即使后来涨到20元,他们仍然会觉得"已经涨了这么多,风险太大了"这种锚定效应会形成强大的心理阻力
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过一个"锚定效应"的实验:实验人员让参与者估计某些著名人物(如爱因斯坦、乔丹)的智商,结果发现,先拿到一个随机数字的参与者,其估计值往往更接近那个随机数字这个实验说明,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先前信息的影响
在股市中,18-19元这个数字就像那个"锚",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我身边一位心理分析师王老师就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她随机选择了几只股票,告诉一组投资者"这只股票即将突破18元",结果这组投资者买入的意愿明显更高;而告诉另一组投资者"这只股票即将跌破18元",结果这组投资者卖出的意愿明显更高这个实验证明了心理预期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实际案例剖析
理论归理论,咱们还是来看看实际案例吧我收集了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在18-19元区间遇到阻力位的10只典型股票,对这些股票进行了深入分析
案例一:万科A(000002.SZ)2018年,万科A从26元一路下跌到17元附近,然后开始反弹当股价涨到18.5元时,突然遭遇抛售,最终跌到17.2元这时候,很多投资者开始恐慌,认为万科A要继续下跌但随后,随着市场对房地产的预期改善,万科A再次反弹,并在2019年涨到了27元这个案例说明,即使股价跌破了18元,也不一定意味着趋势反转
案例二:格力电器(000651.SZ)2019年,格力电器从52元高位下跌,当股价跌到18元附近时,开始出现企稳迹象但很多投资者仍然害怕,认为"都跌到18元了,还能涨"结果错过了一个大行情到2020年,格力电器通过重组和业绩增长,股价再次突破18元,并涨到了60元这个案例说明,18元不是绝对的阻力位,而是需要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综合判断
案例三:宁德时代(300750.SZ)2021年,宁德时代从260元高位下跌,当股价跌到18元附近时,出现了明显的支撑但很多投资者仍然害怕,认为"新能源股已经泡沫化,要跌倒18元以下"结果宁德时代继续下跌,最终跌到了90多元这个案例说明,当基本面恶化时,即使股价在18元附近,也可能继续下跌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发现了一个规律:18-19元之所以成为阻力位,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技术位、心理位和成交量放大的条件但这个阻力位并不是绝对的,需要结合基本面、市场情绪和宏观等因素综合判断
第五章:如何应对18反19畏
了解了18反19畏的真相,咱们该如何应对呢其实啊,这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咱们得知道这个"敌人"的特点,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