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七不出门八不归 有什么道理你听说过吗
“七不出门,八不归”是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条俗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和对家庭、旅途安全的朴素考虑。这里的“七”和“八”并非严格的数字限制,而更多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概率和心态。
所谓“七不出门”,指的是如果家里有七件事未办,比如:柴未担,米未买,钱未带,信未送,门未关,灯未熄,子未教,则不宜出门远行。这并非说必须办完这七件事才能出门,而是提醒人们出门前要考虑周全,是否家里有紧急事务需要处理,是否准备充分,是否对家庭有牵挂。它强调了出门在外,家是根本,不可轻易抛家弃业,也提醒人们要为家庭多想一步,确保家中安稳。
而“八不归”,则更多是劝诫人们在外办事或旅行时,要有计划,早做准备,避免因耽搁或意外而归期不定。如果预先知道事情可能办不完,或者路上可能有阻碍,那么不如早点准备返程,以免在外过夜,增加风险和麻烦。这体现了一种未雨绸缪、审时度势的生活态度,告诫人们要量力而行,不要勉强,尤其不要为了赶路而在深夜赶路,增加不安全因素。
总的来说,“七不出门,八不归”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的出行准则,它提醒人们出门要考虑周全,对家庭负责;在外要留心安全,不贪不抢,早作打算。虽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其中蕴含的家庭观念、安全意识、未雨绸缪的智慧,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