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贫乏还是表达缺乏?青年语言表达困境下的深度解析——网络并非唯一背锅侠


【社会观察】

近日,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年轻人的语言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5%的受访者感受到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受访者普遍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主要为不再常说诗句和缺乏使用复杂修辞手法的技巧。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不仅关乎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语言日益贫乏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年轻人主要的交流渠道,他们能够快速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但与此传统和现实的交流技巧却被忽视。网络语言的简洁明快可能导致年轻人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合能力,从而出现断层现象。

我们不能忽视生活方式对表达能力的影响。当前社会,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网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网络的发展对语言表达有一定影响,但不应成为语言表达匮乏的唯一原因。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深入挖掘其深度和广度,以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语言文化的传承。通过加强文化教育、鼓励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传统和现实的交流技巧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语言贫乏现象,让语言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

(来源:光明网 作者:余明辉 整理报道:新闻编辑)光明日报于2019年3月27日在第03版刊登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