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入伏时间的精确计算:每年入伏起始点的科学判定”
《朱定真报道,日报客户端阐述》
伏天和入伏的概念与我国的古老历法“干支纪日法”紧密相连,其和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过程并不一致。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于7月11日,但你了解吗?每年的伏天和入伏日期都是不一样的。尽管民间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但实际上真正决定伏天的是我国的古代历法。按照这一历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这三段时间合称为三伏。大约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进入三伏天,这个时间是全国统一规定的,不受地域限制。
相较之下,气象学中的入夏标准则是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在我国,入夏的地区是从南向北逐步推进的。据气象局的统计数据,今年我国的高温天气过程较常年提前了16天。三伏天因为地表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少,因此通常特别炎热。这时,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同时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环流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今年六月中旬以后,南方进入了梅雨期,北方则受到高空冷涡的影响,出现了过程性的雷雨天气。
面对北方的伏热和南方的梅雨热,两者的气象特点和成因都不尽相同。北方的高温天气表现出的是干热特点,例如华北地区的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烈、空气湿度较小,这种高温天气与高压暖脊有关。而南方的高温天气则多与副热带高压有关,人们感受到的更多是闷热。在气象要素上,南北方的温度和湿度差异也非常显著。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进入伏天后最重要的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安稳度过炎热的夏天。本报道由日报记者朱定真整理发布,参考了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