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意思


某年农历十月十二日,网上掀起一股纪念热潮——“今日乃苏东坡夜访承天寺寻张怀民941周年”。这一历史事件逐渐演化成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怀民亦未寝”更成为流行梗。

我们为何钟爱这篇文章?因为我们渴望人生中能有像张怀民这样的挚友。

张怀民是谁?他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不显眼,却与苏东坡有过交集。他和苏东坡一样,是北宋时期的,曾被贬至黄州。他在黄州任职主簿,职位卑微。

从现实角度看,当苏东坡在声名显赫时,张怀民可能并无机会与他相识。命运却使他们在人生的低谷相遇。那时的苏东坡虽政坛起伏,却仍保持豁达心态,他与张怀民因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走到一起。

好友间的默契如何体现?《记承天寺夜游》开篇便描绘出这一场景——

在这个晚上,我刚衣服准备休息,恰好月光洒进屋内,美不胜收。我想出去欣赏月色,随即想到张怀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他。

当晚的情境下,“怀民亦未寝”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佳话。我们在千年后脑补了各种画面,无论是温柔的呼唤还是稍显的敲门,都凸显出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真正的友情不在乎打扰与否。于是两人漫步庭院,享受这美好的夜晚。月光如水,澄澈透明,庭院中的藻荇交横,宛如幻境。苏东坡以高超的写景技巧,将我们带入一个清冷的深夜,感叹这份美景只属于他们这样的闲人。

张怀民虽在历史长河中地位微小,但他的和志趣却超越了大多数在宦海中沉浮的。这也是苏东坡与他成为挚友的原因。他们共同欣赏这平凡景色中的浪漫,享受月色下的宁静与信任。

我们以前读这篇文章,多关注苏东坡的文笔和美景描写,但长大后才发现,最珍贵的其实是张怀民,是我们渴望这样的友谊——看到美好就想分享给你,并且不介意是否会打扰到你。这也许就是我们愿意为941年前这段朴素而神仙般的友情,每年都过一个纪念日的原因。这份友情如同清风明月,你我各占一半,共同分享这份快乐与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