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定管读数从上往下读


随着“滴答、滴答”的液体滴落声,徐绍娟的眼神始终紧盯着瓶内。她一手调整滴定管中的液滴流速,一手匀速摇动着锥形瓶,动作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细心和耐心。她解释说,润滑油和冷却液就像是机车的“血液”,而她与同事们则是“验血”的医生,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都会直接影响机车的运行安全。

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徐绍娟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她提到,左手控制液滴滴速时,要求开始时每秒滴落3到4滴,并确保“成滴不成线”,之后逐渐减缓至每秒1滴甚至半滴。右手摇瓶的手法也极为重要,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她总会因为不稳而将液体溅出,因此她会利用空余时间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这一基本技能。

化验工作对观察能力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测定氯离子时,区分颜色的细微变化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经过多年的积累,徐绍娟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感知颜色变化并保持极小的误差。

长达一个实验周期后,随着最后一滴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滴入,徐绍娟终于松了一口气。长时间的高度专注让她感到双眼疲劳,但她依然严谨地读取滴定管的数据并进行计算。

多年来,从样品收取到化验检测,再到报告出具和反馈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差错。硕士毕业的徐绍娟在这个鲜为人知、枯燥乏味的化验室里度过了8个年头。她不仅制定了25份作业指导书并测定了8000多个样品,还主动报名参加铁道行业机辆系统化学检验职业技能竞赛并荣获第一名。

面对荣誉,徐绍娟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她依然坚持在实验室阅读专业书籍,梳理作业标准,并深入研究机车故障。针对机车齿轮箱油硅含量偏高的问题,她撰写了一篇专业论文并获得上海局集团公司铁道科技论文三等奖。

在节假日期间,为了确保机车的正常运行和化验分析的连续性,徐绍娟和她的同事们需要轮流值班。她说:“虽然我不能完全陪在家人身边,但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够保障旅客的平安出行,心里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