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弯钩字大全


行书之中,钩的作用主要是内向引带与外向送势。遵循其因势生形的特性,所有的钩画都是依据笔势进行书写,不受楷书钩画形状的束缚。只要笔势得当,引带之钩的长短可以灵活变化,并且更适合放松以强化引带。

关于内向引带,当钩笔向字内引带,且钩画并非字的最后一笔时,我们通常采用这种方法。往往会增加钩的长度,甚至与下一笔相连。

至于外向送势,这是当钩笔向字外出锋引带时的情况。这种钩画经常是字的最后一笔,如竖钩、弯钩、竖弯钩等。收笔时,向左下、字外书写,既与下一字呼应联系,又使字体态势更加伸展。

说到钩的书写技巧,可以比喻为“趯”。作钩时,先蹲锋蓄势,然后快速提笔,接着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量凝聚于笔尖。就像人想要跳跃,必须先蹲下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在《集王圣教序》中,关于钩的字例多种多样。

1. 竖钩(方钩)

行书中的竖钩常常以露锋入笔,呈现“屈头”状。中锋直下的腰部需要稍微提笔收束,至末端略向右展,然后顿笔回收,顺势向左上出锋或出短钩。也有中锋直下的写法,至钩处向左下顿,用笔回收出方,笔锋略侧向左推出短钩。

2. 上挑钩

采用中锋用笔,轻微向右运笔后,提笔翻锋上挑。上挑钩一般较长,与下一笔相互呼应。

3. 平钩

中锋直下的运笔至钩的末端时,着力于上边缘,渐提起笔腹,向左平推出锋。这种钩略长。

4. 横钩

横钩多用于宝盖头和秃宝盖头。以露锋入笔后提锋向右上方抗肩上行,略带弧度。到位后稍顿即回锋出钩,这种钩身略长,包含了提按和起伏的变化,整体显得遒劲有力。出钩部分可以连带下一笔。钩的写法可以是折法呈方形,或是篆法呈弧形。

在《集王圣教序》中,这些不同类型的钩都有具体的字例展示,如第16字、第245字等的竖钩;第407字、第416字等的上挑钩;第417字、第499字等的平钩;以及第9字、第595字等的横钩等。这些字例都展示了行书中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