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失道寡助原文
关于“道”的本质探讨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为我们揭示了“道”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寂静又广阔,可以说是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称之为道。”这是对“道”最原始、最本质的描绘。
在《易传系辞上》中,阴阳之道被揭示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与此相呼应,《礼记》中的《大学之道》也给出了相似的解读:“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明白其先后关系,就接近了‘道’。”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提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道”在实际生活中的通俗表现。这一概念展现了世间万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
老子的观念中,没有绝对单一的存在形态,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变化的、流动的综合态。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相互作用和转化,构成了世界的综合辩思想。这种观念揭示了世界构成的整体性、全局性和综合性,为我们理解和解构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体系架构。
历史上的哲学家如周敦颐和金岳霖,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探索并阐释了“道”的内涵。周敦颐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展现了整体性论述的探索;金岳霖的《论道》则通过无极太极、动静、无有、混沌等范畴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重新解读了“道”的意义。
那么,“道”究竟为何物呢?按照我的理解以及大众的接受程度,“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混沌无极,生生不息”,都是对“道”的不同阐述。它们共同构成了“道”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理解。
为什么“有无相生,前后相随”也是“道”呢?因为这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表达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性。在老子的观念中,这种综合是不可分割的,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