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前一句什么意思
曾子曾言:“慎终追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要想完成一件事情,必须回顾初心,不忘初衷。如果人们在做事情时能够始终保持初心,他们的道德素养便会日益提升。
子禽问子贡,老师去到一个是如何了解该国的政事的。子贡答曰:“老师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之态度,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他了解政事的方式,与众不同,是通过与有才华的人和国君的接触,逐渐了解此国的政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物以类聚,优秀的人吸引优秀的人,因此孔子以优秀品质吸引人才,从而了解政事。
孔子也曾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长久坚持父道可称为孝。”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道德水平,也就是增长自己的明道做事的能力。道即客观发展规律,德则是顺应道而行、应对道而动的能力。虽然道无法追寻,但是德却可以通过努力不断长进。一个人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坚持正确的德行,是对父亲最好的慰藉。
有子表示:“礼的作用是使人关系和谐。但是一味追求和谐,不用礼来约束,也是行不通的。”礼是自我约束的表现,属己的范畴。礼之用在于与客观发展规律和谐共振。约束身上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想法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言符合道德之义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才不会遭受羞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做事敏捷且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说是好学有德的人。儒家倡导“止于至善”,道家也认为功成身退是遵循自然之道。“知止”是明道养德必备的能力。对于贫穷与富有,虽然状态可以转变,但明道的方法如同雕琢玉石一样需要长时间的事情锻炼。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需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害人之心不可有。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了解他人比被人了解更为重要。我们应当更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明白客观发展规律,从而在生活中做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