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棵大树真是又高又壮,堪称参天巨木!
梅尧臣的《寄题张令阳翟希隐堂》中提到:“阅读陶潜的诗,使人忘却世俗的忧虑。陶潜身为太尉的后代,虽心志高远,却远离尘嚣。他不追求名利,自己种植五株树,悠然自得的心态仿佛看到了箕山之情和濠上之趣。现今社会,我怎能不心生仰慕。”其中,“淡泊名利,自种五株树”充分展现了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品格。
“株树斗粟”这一说法源于元代的一个典故——“植树一株,酬粟一斗”。在元朝末年的至正十四年(1354年),建安县遭遇大旱,田地颗粒无收,灾民遍野。当时明朝太师的祖父杨达卿,身为房道镇的耕读世家望族的族长,家境殷实。为了赈济灾民,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以种植树木换取粮食。他在龙津里的祖山——大富山发动灾民植树造林,每植一棵树便给予一斗粟作为酬劳。这种“植树一株,酬粟一斗”的方式既帮助了灾民又保护了环境。
大富山的森林营造完成后,杨达卿深受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启发,效仿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做法,将这片森林定为“义林”,供人们免费砍伐用于盖寺观、建学堂、修桥梁等公益事业。到了明代,进士并升至内阁首辅大学士后,其家族继续秉承“义林”的祖训,并增加了生态林的功能,加强保护和管理。这片森林被命名为万木林,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事迹展现了闽人的智慧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经过深入研究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