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破了别担心,还能抽丝呢!


养蚕缫丝是我国祖先的杰出创造之一。

传说中,黄帝的妃子嫘祖被尊为蚕丝业的始祖。她被认为是蚕桑文化的代表,曾经引导人们栽培桑树、饲养家蚕,并教授人们如何缫丝、织帛制衣。为了纪念她的贡献,人们将她尊称为“先蚕”。实际上养蚕缫丝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广大劳动智慧的结晶,并非一人之功。

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开始利用蚕茧抽丝。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茧壳,这些茧壳显然是经过人工处理过的。当时的蚕丝来源是野蚕还是家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早在殷商时期,蚕丝业已经相当发达。甲骨文中有关于桑树、蚕茧、蚕丝和织帛等字样的记载。而且,野蚕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被驯化为家蚕。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祖先开始利用蚕丝制作各种丝织品。殷墟出土的绢帛展示了当时的高超丝织技术。

到了周朝,桑树的种植非常广泛,《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描述了采桑的情景。这也反映了蚕丝业在这一时期的兴盛。与丝织业密切相关的染丝业也相应发展起来。

春秋战国时代,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品生产已经相当出名。齐国的“齐纨”和鲁国的“鲁缟”尤为著名,它们精细轻薄,深受各地欢迎。

到了汉朝,丝织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包括锦、绣、绫、罗、绮等。有些丝织品上还织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和吉祥的文字。当时的皇室还设立了专门的织造机构,为皇室制作珍贵的丝织品。

自古以来,丝织品一直是帝王贵族的主要衣着原料。历代者为了自身利益,都非常重视蚕丝业的发展。他们不仅奖励农民种桑养蚕,后妃们还会亲自举行种桑养蚕仪式以示提倡。

值得骄傲的是,养蚕缫丝业起源于我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与我国的四大发明一样,它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