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精品长文] 自动控制原理难点解析 - 超前滞后校正实例详解)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精品长文] 自动控制原理难点解析 - 超前滞后校正实例详解)

自动控制系统校正:超前与滞后校正深度解析

控制系统的校正在自动控制原理中是一个关键且复杂的环节。本文将通过两道典型习题的详细解析,从设计超前校正器和滞后校正器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解析中涉及定理公式的证明,并配以BODE图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实际系统闭环阶跃响应进行验证。

目录概览:

一、定理公式证明

二、超前校正实例详解

三、滞后校正实例分析

一、定理公式证明

1.1 校正环节的Nyquist图(幅相图)证明为一个圆形

证明:以超前校正环节为例,其传递函数设为G()。在此函数中,相位超前表示分子相角大于分母相角。设定相应的参数,我们可以推导出该环节的幅频曲线特征,从而证明Nyquist图为圆形。具体的证明过程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推导,这里不再赘述。

1.2 最大相角的证明及相关频率点的确定

证明:超前校正环节的最大相角与特定频率点有关,具体关系可以通过相关公式推导得出。此处不再赘述详细过程。

二、超前校正实例详解

【习题解析】针对某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要求满足特定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稳定裕度和幅值稳定裕度。如何通过设计RC相位超前校正装置来实现这一要求?

解:首先分析原系统的相角裕度,发现只有18,存在振荡风险。需设计超前控制器进行校正。设计的关键在于确定参数a和T(a>1)。

步骤1:设定K=100。

步骤2:确定a的值。根据超前角的需求,结合系统初始相位裕度和理想相位裕度,计算出a的具体值。

步骤3:根据a的值,结合相关公式,求出其他参数的值。

三、滞后校正实例分析

本文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超前与滞后校正进行了详细解析,通过实例展示了设计过程,并辅以定理公式证明和图表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关键技术。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精品长文] 自动控制原理难点解析 - 超前滞后校正实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