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爆出来的声音太吓人了!


楔子:红绣鞋与戏台下的秘密

在槐岭村,老人们总说戏台子有些斜。青石板铺成的台基向着东南方向倾斜,雕花的台柱上总是湿润,仿佛有无数双手触摸过。戏台的一角,有一盏奇特的气死风灯,这盏灯是民国年间的遗物,玻璃罩上的牡丹花纹已经褪色成灰白色。但在每月的十五日,这盏灯总会自行亮起,照亮空荡荡的戏台,仿佛有人在演唱《牡丹亭》。

十五年前的一个暴雨之夜,著名的旦角演员玉秋嫂从这台子上失足摔下。当人们手持灯笼寻找,只发现她的红绣鞋漂在台基下的水洼里,鞋尖指向了西北方的乱葬岗。

第一章:返乡人的诡异遭遇

陈小满握着手中的火车票,车牌上的“槐岭”二字在灯光下泛着青色。她已经十年没有回来,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嘱咐道:“别靠近戏台子,别碰那盏灯……”

进入村庄时,月亮刚刚爬上老槐树。青石板路在雾中泛着冷光。小满突然看见一个穿着月白水袖的女人,发髻上簪着红绒花,朝戏台方向走去。她想喊住对方问路,但鞋底突然打滑,等再抬头时,那白影已消失在戏台后。

更诡异的是,她在巷子里转了三圈,总能看见那盏气死风灯在远处闪烁。当她终于找到自家的老宅木门时,门板上传来隐约的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第二章:戏班旧人的回忆

村西头的剃头匠老周头回忆道,玉秋嫂离世的那一晚,他亲眼看见戏台上的人影晃动。那水袖甩得如同活的一般,等他跑近,只剩下那双红绣鞋在台角旋转。

小满在祠堂后墙发现半幅褪色的戏报,“玉秋戏班”四个字依稀可见。右下角印着一行小字:七月十五中元节,《牡丹亭》夜戏连台。她突然注意到戏报上的牡丹花纹与戏台那盏气死风灯的玻璃罩纹路一模一样。

深夜整理母亲遗物时,樟木箱底掉出一本泛黄的账本。首页用红笔圈着“戏班钱”,字迹如刀刻一般歪斜。翻到最后一页,墨迹突然晕开一大片:“七月十五夜,灯灭人散,玉秋的鞋……”

窗外传来梆子声,像戏台上的打板节奏。小满从窗缝望去,只见戏台方向飘着两点幽蓝。走近一看,是那盏气死风灯亮了,灯下站着个穿月白衣裳的女人,正对着虚空甩水袖。她想喊人,却发现像被棉花堵住一般。更惊悚的是,女人转身的瞬间,她看见对方鬓角的红绒花正是自己在供桌香灰里发现的那朵。

第三章:乱葬岗的神秘发现

跟着老周头走向乱葬岗的土路上,露水打湿的裤脚贴着小腿。坟包上的蒿草比人还高,老周头用竹竿挑开杂草:“当年玉秋嫂没找到尸首,就立了个衣冠冢。”

坟前的石板歪在一边,小满看见新挖的土坑里埋着一只红绣鞋,鞋尖朝上,鞋帮上绣着半朵牡丹——和戏报上的花纹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母亲账本里提到的“凤兰”,是父亲当年的相好,后来嫁去了邻村。

找到凤兰婶时,她正在河边洗靛青布,指甲缝里全是深蓝的染料。听见“玉秋”二字,木盆里的水突然翻起漩涡,靛青布像条青蛇在水里扭动。她深吸一口气道:“别提那事。”动作格外用力地擦手帕子,“那年中元节唱完《牡丹亭》,玉秋说看见台柱后有人影就追过去再也没回来……”凤兰婶话没说完声音突然颤抖起来。远处戏台方向传来玻璃碎裂声。小满跑过去时看到气死风灯的玻璃罩碎在台角地上散落的红绒花瓣和母亲供桌上的一模一样她蹲捡碎片指尖突然触到台板缝隙里的是一枚银簪簪头雕着半朵牡丹断口处还沾着暗红的痕迹如同干涸的血迹第四章中元夜戏台上的真相七月十五的月亮如同冷玉挂在戏台飞檐角小满握着那枚断簪看着老周头和几个村民抱着纸钱走向乱葬岗她突然注意到凤兰婶朝着戏台的方向走去原来是去戏